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史家、中国佛教史专家、前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进一步发扬民族传统,推动学术研究,北京大学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至二日,举行了汤用彤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北大校长张龙翔参加了纪念会。副校长季羡林、哲学系主任黄楠森分别代表校系师生在会上发了言。他们在发言中一致赞扬汤用彤先生的爱国热情和严肃的治学态度,勉励与会者和全校师生向汤先生学习,从而把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哲学界、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石峻、田光烈等。参加纪念会的还有汤用彤先生生前友好、学生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等共六十余人。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先生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文科学者之一,苏州人,生于1893年5月8日,卒于1980年12月25日,享寿88岁。历任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名牌大学教授,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学术委员,并于1979年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著作等身,名驰中外。他主要是一个历史学家。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同志曾推举他主持整理二十四史,经营率画,终于完成。他学识渊博,精力过人,涉猎所及,也对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有很多的贡献。本文试就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先后出版的《歌谣周刊》为例,来看顾先生对这一倡现代中…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包含着广泛的研究内容,如有关信仰、习惯,传说,民谭、歌谣、谚语、谜语、儿歌等等均是其研究的范围。有关民俗的资料的采集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如希腊荷马史诗中包含了许多古代民谭;阿拉伯的《天方夜谈》、欧洲的《伊索寓言》、我国的《诗经》都包含了民间的歌谣;历代史籍也都记有民间的风俗习惯等。但这些仅能称之为“采集”,还谈不上研究。对民俗进行科学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而形成一门完整的科学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一八六四年,英国学者托马斯(W.J.Thomas)正式以“民俗学”(英文为Folklore,意为“民众”的知识)一词命名这一新的学科。在我国,民俗学的形成是在本世纪初,开端于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学歌谣调查会”和其后的“风俗调查会”的成立。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以一九二七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为标志。民俗学会的出版刊物,研究成果影响很大,导致民俗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国内许多民俗学团体的相继成立。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民俗学活动才逐渐由衰落而转入民族学研究中去。本文把民俗学起源到抗战一段时期称之为“早期民俗学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4.
三月二十二日下年,我院召开会议庆祝任中敏教授执教六十周年和《敦煌歌辞总编》出版,并向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院获奖者致贺、发奖。秦景明副院长主持了会议。胡友仪副院长代表学校向任老和其他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任中敏教授执教和从事科研工作六十年来,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与国民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作人无疑是中国民俗学的一位重要先驱者。他于1913年至1915年间所写的《童话研究》、《儿歌的研究》、《童话略论》,特别是《古童话释义》即是用神话学人类学派的理论研究神话、传说与童话的最初尝试,也是我国最早的民俗学研究成果。五四时期,周作人是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后改名为民俗学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由此而开始了我国有组织的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26日至27日,"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话动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筹办。共有海内外一百一十余人参加会议。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部部长李强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君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高名凯先生的女儿高苏步士、燕京大学校友会代表夏自强先生分别发言。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的提出,始于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但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学科名称中脱颖而出,则是取决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的巨大影响,中山大学因此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主要发源地.大学出版审查制度如同双刃剑,制约和规范着民俗学会的出版,而出版审查与反审查则更像是一出斗智斗勇的智力游戏.1927年至1943年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倡导者们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先后印行了多种刊物和丛书,他们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因人事而夭折,折射出20世纪早期中国大学学术出版业的诸多艰辛和困惑.  相似文献   

8.
1904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林传甲先生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黄人先生各自独撰的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文学史》面世了。为纪念“南黄北林”的学术开山之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苏州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于苏州大学联袂隆重举办了“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1904-2004)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韩国、港台地区与大陆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的代表近 150 人出席了大会。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时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跃红教授代表两院系致开幕词,白伦副校长代表苏州大学致欢迎词,与苏州大学同根同…  相似文献   

9.
教授简介     
乌丙安教授乌丙安,男,蒙古族,1989年11月13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1983年2月9日晋升为教授,在辽宁大学中文系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专业教学与研究35年,现任校学术委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同时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于三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在我校讲学。乌教授1985年曾应邀到日本四所大学讲学四个月,并到农村渔村考察民俗。乌教授在我校讲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日本的民俗与民俗学研究,深得我校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学术简讯     
王瑶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瑶教授,为参加《小说鉴赏文库》定稿会议来西安,于3月15日应邀来校,给中文系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2.
妇女歌谣自《歌谣周刊》创刊之初便是歌谣搜集与研究的一大重要主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歌谣与妇女所具有的内在天然联系和外部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背景合力作用的结果。《歌谣周刊》作者们对妇女歌谣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研究底层乡村妇女命运的历史和社会材料的不足,有利于引起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然而需要留意的是,《歌谣周刊》的作者们在分析妇女生活时侧重于揭露乡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凄惨境遇,这种选择性的文本阐释忽略了对妇女能动性的认识。同时,由于《歌谣周刊》本身“学术”“文艺”的办刊目的,其能为妇女解放所起到的实质作用无疑也是十分有限的。更进一步来讲,透过《歌谣周刊》对妇女歌谣研究的逐渐丰富与深入,也可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逐步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语系举行“冯至纪念会暨冯至学术思想报告会1994年3月23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举行“冯至纪念会暨冯至学术思想报告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近400人,其中有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梁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学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14.
《高校社科动态》2003,(5):48-48
9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交流中心大厅高朋满座,名师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举行《胡适全集》出版暨胡适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黄景欣语言研究论文集》序胡裕树编者按:今年,是我校中文系讲师,著名青年理论语言学家黄景欣(1935—1965)诞辰六十周年,逝世三十周年,本刊特发表我校校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裕树先生的这篇序文,以资纪念。《黄景欣语言研究论文集》即将...  相似文献   

16.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61号发表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校长启事》、随即成立“歌谣征集处”以主持其事,并将征集成果陆续选刊于《北京大学日刊》,由1918年5月20日起,至1919年5月22日止,共发148首.这是我国现代最早见于报刊的一份“歌谣选”.这份富有历史意义的“歌谣选”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28日至29日,梁实秋与中西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学者近百人出席了大会。季羡林、乐黛云、李瑞腾、黄维梁等海峡两岸的著名学者给大会发来贺信。北京语言大学领导王路江、崔希亮教授致欢迎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研究员、台湾佛光大学前校长龚鹏程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在大会上还联手发起成立了“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  相似文献   

18.
叶桂桐教授     
叶桂桐教授,1945年9月出生,汉族,山东省莱州市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作访问学者,师从钟敬文、张紫晨先生学习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蒋和森先生研治明清小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叶桂桐博士的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小说,他在以下三个课题的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一)《金瓶梅》版本研究。叶博士的博士论文为《论金瓶梅》,指导导师是蒋和森先生,答辩委员会主席是邓绍基先生,…  相似文献   

19.
“中大民俗学会”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世纪30年代“中大民俗学会”的创立及其刊物《民俗》周刊和民俗系列丛书的相继面世,是中国民俗擘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会学者对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考察,对外国民俗学派的系统介绍和“民俗学传习班”的开设,揭开了中国民俗学史新的一页;不但拓宽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培养了专门人才,而且普及了本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加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民俗学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03年4月-7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举行系列活动,庆祝3件喜事:随“云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创刊20周年。4月22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举行“庆更名、庆‘百强’、20年刊庆”座谈会。《北京大学学报》主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龙协涛教授,《新华文摘》杂志社执行总编张跃铭教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法编辑室主任魏开琼编辑等应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