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7,27(2):49-5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2.
薛宝钗是《石头记》中的主角之一,然而对她的分析评价大多数都失之偏颇。这与程高续书有极大关系。在雪芹原著中,八十回后的宝钗是什么样子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宝钗未和黛玉争宝玉由于程高继书的影响,宝钗与黛玉成了千古第一对情敌。这实在是一大冤案。按雪芹原作,宝钗根本未和黛玉争宝玉,她绝不是一个“一心想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阴谋家和伪君子,而是封建制度下另一类型的牺牲品。宝钗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笃信者,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好女孩  相似文献   

3.
在大观园中的姑娘中,最出色的无疑是宝钗与黛玉。情节上表现出来的二人因宝玉而起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冲突内涵。大致说来,宝钗身上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程朱理学,封建礼教;黛玉则是道家文化的化身,有着傲世卑俗的率性任情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不是系统、全面研究代词修辞作用的文章,只是想把平时阅读中记下来的零碎材料写在下面,略加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对“代词的修辞作用”的重视。 《红楼梦》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先后去看他,在安慰、规劝宝玉时,她们各自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同宝玉的亲疏关系出发,选用了不同的代词,细细  相似文献   

5.
赵海霞 《南都学坛》2000,20(2):35-36
王夫人择媳的首要标准是懂封建礼法、守封建礼法 ,且能帮助宝玉走上仕途 ,还要精明能干 ,性情和顺 ,能担当起管理全家的重任等。宝钗与这些标准十分吻合 ,而黛玉却与此背道而驰 ,但她们却殊途同归 ,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都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宝玉两次摔玉都与黛玉有关,都以摔玉这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宝黛二人的宿命前缘,但都以摔玉不碎象征着木石前盟悲剧的不可扭转。同样,细读"识锁",揭示作者设置"金玉良缘"悲剧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者对悲剧人生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当今<红楼梦>的年轻读者更偏爱薛宝钗的网络调查谈起,重新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婚姻问题进行剖析,解读了薛、林二人的性格特征,重点分析了薛宝钗凭借高超的战法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林黛玉追求真爱,但并未同宝玉成就姻缘的原因,揭示了宝钗、黛玉婚姻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徐云知 《南都学坛》2004,24(4):33-38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最终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清晰地凸显出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未完为中国文化史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主要人物结局前八十回皆有所示,关于薛宝钗之结局,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二是宝钗改嫁贾雨村。细考文本,宝钗结局是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但这并非从此人生顺遂,甚至是"好风送我上青云",贾雨村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几经沉浮,最终失败,宝钗又一次失去依靠,此次打击更甚,在穷困孤独中度过余生。宝钗的悲剧寄托了作者的虚无思想与深刻感伤。  相似文献   

10.
王晓洁 《今日南国》2008,(17):21-22
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仙丹竟然是“伟哥”,而玉皇大帝则最爱用望远镜看一本名为《Q版童话》的畅销书;“比基尼”进入了大观园,而且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它选美,更离谱的是,宝玉和黛玉初会是因为宝玉的性骚扰,并且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还有跳脱衣舞的闹剧……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一引人注目的情节:那是黛玉刚从扬州安葬父亲回来,一边“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一边便“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领此厚情,当然想到了回报,便“将北静王所赠鶺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岂料黛玉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对这一情节,人们历来都极为重视,多有论述。如陈昭先生在《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本篇是对<红楼梦>中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平儿、晴雯、紫鹃、袭人、尤二姐、尤三姐等的歌咏,同时加以详解,以显明诗意.  相似文献   

13.
“柱凝眉”与“终身误”及其它《红楼梦曲》有一支“枉凝眉”。注家说是讲黛玉的,“阆苑仙花”即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我有不同看法:这支曲子是合写钗黛。“阆苑仙花”是宝钗。63回怡红开夜宴占花名儿,宝钗掣得牡丹,签上题道:“艳冠群芳”。李白曾把牡丹和杨妃相  相似文献   

14.
6月特别提醒     
《新天地》2007,(6)
娱乐“红楼梦中人”6月决选新版宝黛钗6月出炉北京的“江中亮嗓红楼梦中人”选秀5月进入最后的“巅峰之战”。进入的10位宝钗、10位黛玉、8位宝玉共28位选手还将经历10场比赛,6月3日产生最后的宝、黛、钗人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着墨不多,却贯穿小说始终;身在佛门,却与宝玉有一些感情纠葛。用古代小说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妙玉与宝玉、黛玉的关系以及宝玉、黛玉对妙玉的态度和定位,更能全面揭示封建礼教和道德标准的禁锢对妙玉的思想、感情、处世态度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其最终命运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红楼梦中湘云、黛玉、宝玉、探春、宝钗、王夫人等人物笑态描写分析;指出其笑态恰当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命运,逼真地显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生活色彩,从其笑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了中秋夜贾母带领全家人在凸碧堂赏月之事.“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又想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这时宝玉因晴雯有病,回房休息去了.探春因家事烦恼,无心赏月,迎春惜春不大合得来.在团圆节里,黛玉只落得形只影单.本来就多愁善感的黛玉,愈觉孤寂,唯余湘云一人宽慰她.于是二人便离开人声嘈杂的凸碧馆,来到皓月清波的凹晶馆,兴之所至,限韵联名.  相似文献   

18.
在《论小说》一文中,林语堂写道:“欲探测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著者本人则喜欢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揉和的美质,后来,她幸福地结了婚,做了一个典型的好妻子。”这正好是对他本人人生观的形象表达。黛玉本是仙境中的一株绛珠草,艳则艳,但禀性柔弱,天生不适合世俗的生活,只得蒙受夭折的命运。宝钗宽厚温婉,善解人意,是群体中  相似文献   

19.
<正> 《红楼梦》是一座千门万户的艺术宫殿,见仁见智,争论颇多。近出版的白盾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看法。集中收论文廿五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研究红楼梦也应实事求是》、《耽美·泛爱·悼红……》、《论红楼梦的悲剧美》等篇,着重探讨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第二部分有《略探雪芹的“自传性”》和关于宝玉、黛玉、妙玉、宝钗、凤姐、袭人等几篇人物论,着重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历史、美学意蕴;第三部分有《论曹雪芹的思想、艺术大突破》、《红楼梦的现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