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机制构建是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在内的系统工程。为此,要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网民心理,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通过主流网站与传统媒体合力引领、显性疏导与隐性规制合力引领、网上与网下联动合力引领等几个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环境中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崛起,为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谐与矛盾并行的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既相互依赖又时有冲突的现实,客观上要求一方面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创新文化生成的路径选择:通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与思想文化领域论证,肃清落后腐朽的思想意识;革故鼎新,重塑社会主义新气象;建构和转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文本体系,生成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体系;创新和改进文艺作品的风格和手法,使文学艺术竞相绽放。  相似文献   

4.
郭艳波 《南方论刊》2013,(10):65-66,58
任何时代,都需要价值观的引导。21世纪,更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当今时代5.38亿网民中高校学生比例突出的现实,决定了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为构建立体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应从管理理念、网络平台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渠道复杂化、形式过娱化、话语随性化等特性,能够侵蚀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中的完整性、主导性、渗透性、释惑性,影响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高校应该通过优化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强化传播过程干预、创设科学网络理论话语、组建专业网络传播团队、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等途径,更为有效地应对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于今玺 《理论界》2013,(4):53-5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在现阶段,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推动文化价值观念创新,实现先进文化发展质的飞跃,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这些应是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文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给网络生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规模大、传播快、受众广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在思想传播和价值导向功能上较之传统文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且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正确把握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迫切需要,更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现实要求。只有坚持以中国精神为导向,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党的领导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文化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发现,基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网络文化蕴涵着被引导的诉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具有引导网络文化的使命和能力。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化对整个文化建设具有创新作用,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被引导的内在诉求,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地引导其健康发展,才是对待网络文化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21,(1):5-19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计划),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传统和优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推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作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同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战略和战术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由于党自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党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阵地的产生是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所创造的宝贵的财富。也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这一独特舆论宣传阵地,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生存于其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有差异。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人群受环境条件限制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可程度相对低于发达地区的人群。由此,应加快发展,大力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文化认同所需的条件,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促进贫穷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当前,舆论环境与社会思潮更加复杂多变,宣传舆论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考验。主流媒体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升新闻宣传能力和水平,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对网络热点事件作出正面解读,发挥好纷乱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和偏激网民情绪的“定海神针”的作用,探索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芳 《社会科学》2008,(9):38-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树立起的一面旗帜.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可能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突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发展与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当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技能力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带来人的相应发展,反而使人走向一种片面化、平面化与物化。为了获得社会与人的和谐一致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根本目标,进行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纳入执政能力体系的重要性,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内在结构和主要特征作了分析,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实质上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呈现新特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文化生态是一种多维性立体结构,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三种文化形态,表现为时代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具有表现功能、筛选功能、调适功能。当前青少年文化生态正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外部冲击、社会转型期的内部影响和成长过渡期的迷离阶段,应提高青少年主流文化的普及度和认同度,引导青少年亚文化回归社会主流,消解青少年反文化侵害。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要求与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实现中国梦起引领作用。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顶层设计要求、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和内化成为公民个体行为准则三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和人人出彩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