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文郁教授根据希腊文的语法形式指出,巴门尼德残篇中"στι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它是",而不是通常翻译的"存在"。他据此指出,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乃是对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本源"概念的界定,此界定导致了后来希腊哲学家有关本源思想的转向。但是,此文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解读在语言、思想以及思想史三个层面都是有问题的。其根源在于,谢教授意欲将巴门尼德与早期宇宙论自然哲学家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思想体系,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本源观,即存在论本源观和宇宙论本源观。宇宙论本源观探寻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构成了西方科学理性的先驱,而存在论本源观追问事物的观念同一性,以此开启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有关Being的讨论是近年来西方哲学尤其是希腊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遗憾的是学者们多只讨论古典希腊的Being问题 ,极少涉猎晚期希腊和早期基督教交错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晚期希腊哲学中Being与hypostasis关系的演变 ,论述了Being语义学走向及其与晚期希腊、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阅读卡恩原著的基础上对王路教授的相关介绍和评价提出批评,指出王路对卡恩研究成果的介绍与卡恩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表述之间有一些差距。作者进一步指出,在中文“是”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已经系词化了的今天,“是”与希腊文eimi的系词用法最接近,但与希腊文eimi的存在论用法相距甚远。中文的“在”或“存在”更能翻译希腊文eimi的存在论用法.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2):30-37
智术师安提丰的残篇《论真理》一经发现,就受到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理解古希腊思想中的自然与礼法之争问题意义重大,但国内学界对此残篇却鲜有讨论。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此残篇的翻译和绎读,在按照文本的脉络细致梳理安提丰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残篇中的核心问题,即自然与礼法之间的紧张与争执,进而表明,安提丰旗帜鲜明地站在自然的立场上反对礼法,并最终将有利视为正义。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正确地理解作品的语境是必要条件。语境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语言环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重大作用的背景知识。从文学角度,可以将语境分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语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两个基本作用,即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全面深入和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语境(context)在英文中的“灵魂”作用,在英汉翻译中的主导作用。翻译实质是准确理解原文并以另一种语言再现的过程,即先理解后表述。而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译文的表达都有赖于语境把握。一、语境的概念及其发展语境的英文:context本意是上下文或上下文之间的关系。J.R.Firth将语境分为两种类型: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前者指源于语言内部“一个结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后者来自语言外部即情景语境,包括参与者特征,有关的事…  相似文献   

7.
中文学术界对西方哲学核心概念on(Being)的理解是从英文而进入希腊文,而二者各有自己的语言结构和思想框架,英文的to be系统以及由之而来的思想结构,希腊文的eimi以及由之展开的思想结构,都复杂于中文.中文学术界对on(Being)的理解和中译,从清末的严复到民国时期的陈康,再到共和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及改革开放后众多学人对如何解释on(Being)的争论,展开了一个比较哲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我国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此种解读已经陷入困境。本文指出这里的所谓“困境”是某些解读者由于脱离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意去解读而强加给它的,同时,也使这些解读者自身在学理上陷入困境。困境之一是迷失于“语义丛林”,借用语的混乱而曲解具有明确规定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困境之二是借助“文本横出”,即把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撰写的著作同质地对待,任意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作,以“实践人本主义”理解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从两头批判“实践唯物主义”;困境之三是“对话失语”,在倡导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话语,特别是使之脱离“新唯物主义”的规定性;困境之四是陷入“经院争议”,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罔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现实性,在思维甚至语言范围内争论、辨议。本文认为只要真正尊重文本、立足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本质和明晰话语,那么,我们就可以摆脱人为“困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著名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的著作《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 Global Revolution》中译本的翻译实例分析,讨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隐喻理解及翻译策略,提出隐喻的辨识、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该著作的隐喻翻译及全文翻译采用语言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补偿等策略,基于具体翻译实践的隐喻理解和翻译,能够为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言、文化环境的变迁,原文会偏离自身的文本传统和文化规范,为新的语境渗透和改写。虽然程度不一,语境干涉在翻译中确实存在,这就要求英汉翻译采取动态、灵活的观点确定翻译标准和方法,以摆脱“翻译即语言复制”的既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产品的“翻译文学”由于其跨界性、复杂性、多变性近些年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指出:“翻译文学不仅是文学多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0,21(2):95-97
Austin从人类语言功能的角度,把语言的使用归结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后行为是不确定的,即一个言外行为可产生不同的言后之果。对于这种现象,Austin没有说明,只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理解力的问题。在会话结构方面,那些“答非所问”,即“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句话可以构成完美的相邻对。这些,言语行为理论本身都不能解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话语和语境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人们基于不同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对话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取得语境效果,就必须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因此,关联性在理解话语,从而实施和实现言语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尤其是关联理论对语境的研究为等效翻译的实现提供了依据。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语境研究突出了语用等效并且提升了译文接受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陈昌丰 《理论界》2022,(8):30-37
“人民”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标识性概念。特有的实践赋予概念生成及变迁的特定语境,中国实践中生成的“人民”概念应基于中国语境来考察。在理论语境中,人民是受政治理论规制的概念,不同的政治理论必然呈现不同的“人民”,要从政治理论的转变及发展中对其进行理解。在实践语境中,人民是与政治实践相伴的概念,不同的政治实践必然呈现不同的“人民”,要从国家建构和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中对其进行理解。在价值语境中,“人民”以正面的符号、意义以及价值逐渐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要从价值塑造的对象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中对其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语境、商标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研究,试图从文化语境中语言文字,具体地说,从商标词的角度探索历史文化传统在商标词中的体现和商标词在一些不同语境中的翻译,从而产生“实效”(既引发购买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博 《文史哲》2023,(6):153-161+165
如何把龙这一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到印欧语境中,是困扰了中外译者几个世纪的难题。16世纪的西班牙汉学家门多萨曾用“金蛇”(serpiente dorada)来表征中国皇帝的权力符号。尽管现下汉语学人也关注到了早期汉学家使用“蛇”来翻译“中国龙”的转码策略,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权宜之策,却忽视了两者在中世纪语境下都具有浓重的负面意涵。因此,问题的关键并非是“蛇”的负面文化冲击力轻于“龙”,而在于龙是以基督教的异族暴君形象存在于16世纪欧洲文化记忆之中的,而建构这样一种异质文化形象背离了《中华大帝国史》的同一化书写立场。与此同时,作者的同一化意图又被巧妙地编码进了乌托邦式的想象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从中西方遭遇之语境下的具体政治经济经验中解读,这种新文化形态是16世纪中西关系史进程的一种历史折射。  相似文献   

17.
希腊悲剧因凸显的“行动性”,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对一个行动的摹仿”.从发生学的角度,通过对希腊悲剧“行动性”的还原解读,发现希腊悲剧的“行动性”源于对酒神祭仪中行动/动作元素的自律承袭,“行动性”不仅饱存于希腊悲剧的肌体里,而且衍化在悲剧艺术的建构之中,同时,“行动性”还隐含着希腊悲剧的重要属性——童性艺术.  相似文献   

18.
以重点探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社会语境内涵和政论语体特征为基础,从语义、语境和语体3个不同层面分析9个“不折腾”较有代表性的译文,可体现政治内涵解读、语境分析和语体特点,但存在语义偏失、社会语境内涵不明以及语体不当等问题;应将“不折腾”翻译为“nodevelopment—blockingcampaigns”,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整体上翻译为“no faith-wavering,no effort-relaxation,no development-blockingcampaigns”。  相似文献   

19.
王业伟 《兰州学刊》2007,2(7):122-126
本文结合《外国文学简编(欧美卷)》对《伊利亚特》的解读,对《伊利亚特》的主题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理解希腊精神中的理性和德性观念,梳理《伊利亚特》中命运、神(不死者)、人(有死者)的三重关系是解读《伊利亚特》时绝不可忽视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0.
“意”之学说在阳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许多争论。文章惟一通过分析流行的关于“意”之含义的观点,指出应该把阳明之“意”理解为“意念”。同时,文章也论证了“意”在阳明哲学体系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指出“意”是把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三大命题贯通起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