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国民教育思潮,把国民素质的改造与重建视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以造就健全人格的新型国民为宗旨,主张打破传统的小众教育、养士教育,面向全体国民推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学制的改革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补习教育的起步,新式教学法的改革,并对清末学堂具有巨大的思想启蒙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国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发展、教育宗旨、内容、途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五四前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其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再次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时期比较,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二是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三是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思潮的传播具有鲜明的近代性质和政治明朗性.特别是这一时期对于封建专制的批判比戊戌时期更加激烈、更加直接,也更具有理论深度.最能体现其政治明朗性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史无前例地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最具启蒙意义的是资产阶级始终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贯穿于三民主义的全部内容和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但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潮仍存在只注重民主形式而忽视其深刻内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出现了“醉心欧化”的思潮,他们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西方文明,主张以欧化为中国唯一出路。欧化思潮与国粹思潮既相冲突、又相调和的关系,显示了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的复杂性。欧化思潮是其后新文化运动文化激进主义的先驱和渊源,对于20世纪中国趋新文化主流地位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所反映的心理革命,为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进步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40年3月,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新县制精神订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决定从后方四川、云南等十九省市先行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并计划在五年之内普及国民教育。作为首批实施国民教育制度的地区,此举措不仅使四川省的小学教育与民众教育得以继续与发展,而且为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文章通过对四川省实施国民教育制度的背景、措施及成效分析和考察,希冀进一步丰富对抗战时期四川省国民教育发展的认识,为我国当代义务教育普及和社会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历史上,近代化的进程大多经历过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民主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黑血革命”,三者的革命内涵虽有所不同但又相互联系,诚如毛泽东所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近代报刊是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是舆论之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初的暗杀思潮中,资产阶级各派别及其他各阶层、团体或个人均有不同的表现。革命派无疑是其主流,但就具体人物而言,他们对暗杀的态度却不尽一致:孙中山以不妨害革命的进程为前提,吴樾、林懈等着力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黄兴致力于实践,汪精卫则提出了“釜”“薪”论。以康、梁为首的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但并不排斥把暗杀作为政治角逐的重要手段。以刘师培、吴稚晖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对暗杀更是津津乐道。而其他一些个人的暗杀活动虽不一定带有政治目的,但他们的参与无疑也壮大了暗杀思潮的阵营。  相似文献   

8.
辛亥前后无政府主义与民族民主主义辩异马小泉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救亡图存。推翻帝国主义和满清封建政府的统治,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反满”口号,体现了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族人民的意志...  相似文献   

9.
浙东地区素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这与它历史上注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清末国势衰危,改革呼声日高,为培养人才,各地纷纷开办新式学堂,其中以地方士绅举办的民立学堂占多数.此文分析了辛亥前后浙东士绅阶层的转变与兴学活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镇江光复是辛亥革命中一次以新军为主的不流血的武装光复。它是镇江革命党人在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它建立了革命政权和镇军陆海军,迅速扩大了革命范围。因此,它具有不少特点,其中有些特点在辛亥江苏各地光复中是罕见的,在全国也寥寥可数。  相似文献   

11.
军国民教育是通过对青年学生及国民灌输军事知识和尚武精神,强健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最终达到“寓兵于民”、“强兵富国”之目的的一种教育。《大公报》能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努力介绍和推动军国民教育主张,表现了其作为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民初《大公报》军国民教育主张产生的历史条件、具体内容及评价的探讨,意欲理清该报对这一思潮的态度和主张。  相似文献   

12.
滦州兵谏的性质问题,是研究这一重大事件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滦州兵谏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士官三杰已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并为推翻清王朝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他们在武昌起义后发动滦州兵谏,绝非偶然,是他们在兵谏前革命活动的继续和必然结果.张绍曾发动兵谏是革命策略.认为滦州兵谏是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及其指导下进行的",目的在"瓦解革命"、"拥护清室"的观点是有背客观史实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 ,但安史之乱前后 ,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 ,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儒学复兴的倡导者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复古的观念 ,即为文效法魏晋以前 ,创立一种骈散相间 ,句式灵活 ,适合于阐扬儒道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一些志士仁人,四处寻求真理,提出了种种救亡图存的主张。有提倡兴西学、学西艺的;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更有立志革命的等等。在形形色色的救国论中,提倡尚武,实行军国民教育,是当时引起社会共鸣的一种积极主张。1902年,留日学生奋翮生(即蔡锷)、蒋百里,在当时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军国民篇》和《军国民之教育》等文章,直呼:“今日,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真亡矣”!1903年,留日学生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在上海也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同年的《浙江潮》杂志上,署名“飞生”(即蒋百里)的《真军人》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以军国民主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世界上出现的“终身教育思潮”是一种跨世纪的教育思潮,我们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没服务,就不能不加强对终身教育思潮的研究。为此,本文仅就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发展、基本特征以及我们所应采取的态度等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但他在随后争夺沪军都督时首先被排挤出局,则是他自身诸多不足所造成的。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们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刻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等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他们的政治思想中,民族革命包含反清、反帝两个方面。爱国救国,必须反清、反帝。反帝爱国是先进的中国人走上革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并不因其在政治上的失败而使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销声匿迹。在这方面的革新与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它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得到锻炼与再造,其中有些成为此后40年间中国人民战胜并驱逐外来侵略势力,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建设独立、富强和民主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及力量源泉。重温这些成就,将会使人们得到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禹之谟是湖南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一方面以兴实业、办学校为掩护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一系列群众运动,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黑暗统治.纵观禹之谟的革命轨迹,虽然不能说为湖南辛亥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他在辛亥革命准备阶段以不同于职业革命者的方式为推动湖南辛亥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费希特不仅是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深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处于时代转折,董的费希特立足于德意志社会现实,以极大的感召力和奉献精神提出了旨在复兴德意志民族的国民教育理论,从道德和精神的角度探寻德国在战争中溃败的原因,希望借助教育唤醒道德败落的德国民众,实现德意志民族的振兴,由此发展了德国的国民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