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久文  胡安俊 《河北学刊》2012,32(1):158-1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突出的区域问题。主体功能区划旨在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本文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思想与创新点,指出了主体功能区划着力解决的四大区域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确定地域主体功能、重构考核标杆、实现生态价值、提高生态承载力与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最后提出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焕庸线"的生态涵义可归结为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地理上所呈现的差异,它具有表征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可据此设计区域生态承载力方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并可基于此进一步对区域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公平等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测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发现:全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国家层面应充分关注地区间的生态承载力差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经济活动从生态承载力低的区域向生态承载力高的区域转移;相对其生态承载力,多数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各城市应据此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此外,应对因周边区域生态负载过高导致部分区域实际环境质量偏低的生态环境公平问题予以关注,并在评判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茂名市生态功能区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与意义,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任务。依照国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并结合茂名的实际,首次将茂名市辖区划分为4个一级区生态区,13个二级区生态亚区,22个三级区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4.
城市开发区域越来越多地向“综合发展导向”功能拓展.区域功能转换需要解决地方竞争、产业升级、区域配套和区域发展重心转移等多重难题.区域功能提升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功能区从物质循环到兼顾社会和自然多重循环的转变.围绕这种转变,应实现“区”到“城”的发展,调整功能区规划,创新特殊区域管理体制,提升区域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工作,于1986年10月29日在上海丁香花园正式宣告成立。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任名誉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张仲礼任会长。 上海市生态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上海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进步。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各地区都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功能区对环境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本身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对南京市的土地生态保护过程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7.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它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较弱,属于生态脆弱地区.而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同时又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来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属于综合性功能区划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理论和实践中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经济的综合管理,对实现这种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城市生态经济管理与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间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金融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上海市作为文化、经济以及科技汇交的窗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通过研究上海市经济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长三角经济圈16个城市经济指标,建立上海GDP与长三角经济圈中各个城市经济关系模型,验证上海市在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同时研究上海市近十年对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的辐射作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长三角经济圈各个城市与上海市的居民消费、财政一般预算等六个主要经济指标关系,同时对经济传递机制提出科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外开放城市是地处沿海和其它对国外交通便利的地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在这类城市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城市外向型工业的生态经济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外开放城市工业生态经济系统对外开放城市的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工业经济条件,使其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同其它类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基于生态环境、资源能力、现有开发密度等国土空间特征分析,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该功能定位可能造成经济发展机会缺失,加剧区域不平衡。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理应对放弃或部分放弃开发权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受损者给予经济补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经济快速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其成功得益于与上海经济的互动联系.具体考察锡沪城市之间物资、资金、人口以及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通,运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分析锡沪间经济互动关系的特征,得出结论:无锡是由于上海"增长极"的创新功能作用而成长起来的新"增长极".两个城市之间经济要素流动越复杂,双方间经济互动关系愈密切.双方相互依赖,各自在对方的扶助下获得了协调发展的契机,从而奠定了不同等级区域中心的地位.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个体城市的转型,更是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国际新兴区域的管理经历了单一出口贸易区管理、生产加工区管理、复合功能区管理和城市化管理四个阶段,表现出从功能区管理向全面的城市综合管理迈进的发展趋势。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新兴区域城市管理呈现出集权、政府主导、强示范效应等特殊性,国际化差异明显,新兴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功能的开发,而是应越来越注重新区域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创新,从而带动新兴区域对城市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文化类型原系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子本世纪50年代提出,强调地理环境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此概念引伸为史前时期特定区域人口群体在一定生态基础之上的生计方式和物质文化特征的总和,并以两种形式划分之: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在宁夏境内因区域生态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两种经济文化类型是:南部黄土高原地带的以马家窑、齐家文化为特征的农耕文化,北部平原地区的以细石器文化为特征的畜牧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仅为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创功能区"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和城市空间不断深入融合发展经验的一种理论概括,代表着一个城市先进绿色的新产业,也是一个城市最有活力和人气的新空间。在各类城市功能区中,"文创功能区"具有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空间生态、彰显城市特色等重要功能,符合文化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需要。"文创功能区"既是一个功能独特的"小城市",也是一个具有城市空间功能的"文化产业",不仅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成为一个城市未来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重要创造者。建构科学的文创功能区理论,认识和把握文创功能区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可以为现实中的规划建设提供清晰的"内在生产观念"和"总设计图"。  相似文献   

16.
经济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越来越多城市选择这一发展方式。当前经济功能区普遍存在审计监督薄弱的问题,本文从我市经济功能区审计监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监督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工深化形成以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为主和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的区域分工.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导致的"搭便车"行为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公平的统一,要求那些消耗大量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的经济发达地区对那些生态脆弱却提供生态服务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生态补偿.国外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成功案例表明,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目标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核心是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已成为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经济手段,确定补偿标准技术方法成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瓶颈.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方式,边界明确、法规健全,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最典型的区域.通过对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集体林地和人口现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进行了56个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机会成本核算,首次建立了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最高标准、木材采伐价值为最低标准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生态补偿原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益处.它由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两种利益形态构成.生态利益公平分享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资源的公共物品理论、资源社会性理论以及生态正义理论.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与不同主体发展的差异,以及多元利益实现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律制度的构建最能直接保障生态利益的公平分享.通过完善现行的区域补偿制度、生态税制度和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为重塑生态利益分享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20.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因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