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众多支持中国模式存在的学者看来,过去30多年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就是称其为中国模式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特别是在人口30年增加了5亿的情况下,实现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率先从危机中复苏,人们将中国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总体部署、通过市场的调节发挥作用。中国模式并不是西方学者所说的,仅仅经济领域的成果。我国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反映了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一词迄今为止未获官方认可。从媒体上披露的一些官方学者和官员的表态来看,他们较多地站在中间立场。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20日下午,值清华大学百年庆典拉开大幕之际,一场异彩纷呈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学术论坛在清华科技园阳光厅举行.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已经连一贯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但支撑经济崛起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是否也值得肯定,这些方面总和成的中国总体模式是否也值得肯定,各界反应不一.  相似文献   

5.
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意义。 社会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社会发展的现代研究中,社会人际关系的模式及其功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如费孝通在其早年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的研究著作《乡土中国》中,就曾论及小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当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更多表现出“团体格局”的特性。“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代表了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美国模式只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起点,因为中国国情和国外截然不同,美国模式在中国很难实现或完整复制,反而用符合中国国情的优酷模式,可以超越美国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到中国模式,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人那里,"改革开放"和"中国模式"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可以交换使用的同义词。而"改革开放"又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认为,"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8.
虽然国内仍然有不少人对"中国模式"持批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已经成为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解释这种成功,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自去年以来,《社会观察》刊发了一系列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文章。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先生是国际知名学者,过去几年来,在多个国内外场合,对中国模式都有过精彩的阐发,引起各方面关注。本刊对汪晖教授进行了采访,就中国模式的由来、中印模式对比、中国模式的改革等话题做了系统讨论。由于全文较长,因此本期只刊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将在下期刊出,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未来不稳定的最大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间的鸿沟及贫富差距拉大——2010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折的元年。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欣赏自己的发展模式,喜欢借外国人之口赞扬自己,比如一些外国人时常发表些文章惊叹"中国模式",似乎不仅代表了中国速度,而且可能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其实,如果我们真的信了,继续闷着头按以往经济发展模式走下去,很可能有大麻烦。  相似文献   

10.
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研究领域都以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为遗憾。在西方入侵之前,中国文明对本身的认识自成系统,藐视其他文明。但是到了近现代,这一认识全面解体,逐渐被西方认识所取代。国内外中国研究也因此普遍从西方理论出发,不少学者甚至把它们硬套于中国实际,结果使相关研究不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反对这种以论代史倾向的学者,或者是提倡本土化的学者,又多局限于经验研究,罔顾理论,或者干脆认同于传统中国文明。有的试图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但一般只能说明中国实际不符合西方理论,却不能更进一步提炼出自己的理…  相似文献   

11.
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的任人唯亲现象 ,一直饱受批评。虽然裙带关系并非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所独具 ,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情况似乎要更特殊一些。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 ,普遍存在着家族管理的情况。本文首先在考察中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个中国家族企业用人的“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模式。一、双系统理论 :一个分析家族企业的基础模式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 ,凯尔德 (killdare)、丹尼里 (Donnelleg)、利文森 (Levinson)、白瑞 (Bar ry)、丹克 (Danco)、巴因斯和赫…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语出惊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首超美国,到时按货币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逾1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8.8万亿美元。由于IMF是一家权威国际机构,做如此激进预测,给日益升温的"中国模式"之争加了把火。IMF说的是5年以后的事,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所见略同的是,4月20日,在本刊与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上,"中国模式"论始倡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发言中指出:大约5年以后,"中国模式"会变得更清晰,更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这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还有5年,一切都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国内外持"中国崩溃"论、"不可持续"论者从没有停止忧心忡忡和提出尖锐批评。即使是对中国模式持最乐观判断的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也承认,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急待解决。中国是否独创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西方主流之外一种新话语力量的崛起?随着对中国模式越来越热的争议,参与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其结论、走向如何,会越来越大地影响正在高速发展且不算稳定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基本面。可以说这场讨论、争议本身会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它太重要,以致有可能产生"预言自我实现"的效应。因此,我们呼吁参与争论者诉诸严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性,在尊重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大多是国内学术前沿广受尊重的学者,他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5年后不仅能印证IMF的预言,还能印证此间学者们的大部分判断,也许5年还不够,这没关系,这场争论的意义已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许多学者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归纳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有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即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剧烈,但政治社会却相对稳定.一般来讲,考察宏观上结构稳定的方式是到微观经济社会运行领域中去寻找答案.贺雪峰新著《小农立场》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考察. 既有的研究对于当前农民家庭微观经济运行逻辑揭示不足.贺雪峰依靠常年不断反复调研,发现了农户微观经济运作的逻辑,从而揭示了这一机制——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理解了这一机制,就能够对基本经济制度如何促进农村稳定有序提供了一个有质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1月4日至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了第二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是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以及许士芬博士提供了资助。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中国的家庭及其变迁。出席会议的共有四十四人,其中我国内地学者有费孝通、雷洁琼等七人,台湾学者李亦园、文崇一、杨国枢、孙得雄等七人,美国学者五人,日本学者一人,新加坡学者三人,香港方面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等院校的负责人和各科系的教授。  相似文献   

15.
短短三十年,中国就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比其他各国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如此,这三十年间,四亿中国人摆脱绝对贫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先例。中国模式成为全球研究的显学,自然是和中国的经济奇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标准的竞争中,中国也应该采取参与者和领导者战略,这是中国高铁模式成功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新的中国标准将会不断诞生并逐步影响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今天讨论中国模式,有必要思考中国走过的每一步。只有经由历史的考察,才能理解中国模式是什么。若缺乏历史的分析,仅仅套用任何现有的分析模式,将很难得出理性的结论。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回应西方挑战中,就开始了从传统帝国专制走向开明专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逐渐频繁,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差异。本文着眼于中国周边小国(菲律宾)的教育改革成果。此外,区别于大多学者宏观上对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研究,本文则以教育体制为方向,着重于中菲课堂方面的微观差异,以此来比较中国和菲律宾的教育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中国学论坛”之“中国发展模式” 有个跳高的人,专家看他跳的姿势并不优美,也不太合规范,但他跳得很高,破世界纪录,那么这个人一定有他“做对”的地方。这也是分析中国模式的一种思路。作为一种有别于西方道路的发展模式,中目的崛起挑战了在全球治理中日益陷入困境的西方话语,为解决当今世界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模式必有,越到将来说得越清楚。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不需要我们自己在这里争辩中国模式,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模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