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宋金全 《城市》2008,(9):35-37
一、城市化的再认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这种转化并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规模的经济学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浩 《城市》2006,(3):52-54
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的现状 城市规模就是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3种涵义.经济规模是指城市中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的数量;人口规模是指城市人口的数量;用地规模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土地面积.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相近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的经济规模、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口多,经济规模就大,占地就多;反之,人口少,经济规模就小,占地少.因此,人们通常用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市的规模.由于人口、技术、城市化水平、城市的历史沿革不同,世界各国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1994年以前,以人口规模为标准,我国的城市规模分为4种类型,即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大城市(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人),中等城市(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人)和小城市(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下).  相似文献   

3.
徐婧  刘锐  宋宜璇 《城市》2010,(4):34-36
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目前,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如果农民全部转移到城市则需要再造一批与目前数量相等的城市才能容纳,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和全面现代化,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论述了深圳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深圳自设立经济特区之后仅仅用十余年时间便从一个传统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这是与以机械增长为主要途径的人口发展模式分不开的。非农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人口,以及人口结构的分化和身份角色的多元化等,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深圳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折射出深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5.
低收入农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划分标准也有着相应的变动.近几年来,浙江省临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积极启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专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实际,目前我们将低收入农户的划分标准从2500元提高到了3200元,按照这一标准,全市现有低收入农户22078户51198人,其中低保户7884户14646人.  相似文献   

6.
王廉 《城市观察》2014,(2):7-25
中国城市群与城镇体系的划分建设,是继沿海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之后的第三次全域国土立体改革开放。城市规模之争与城市病治理一直边走边演绎;城乡二元与三农问题按下葫芦漂起瓢;在城市群划分与城镇体系建设上,把乡村当成潘多拉的盒子随处可见。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大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政策制定。本文提出了中国城市群与城镇体系划分建设方法、标准、政策配置等国土全域覆盖理论,以求城乡一元政策制定的解。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超载”袭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动,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这种深刻的变动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迅速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大量集中。这—方面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带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陈云 《炎黄世界》2011,(2):66-68
早在2004年,笔者在台湾出版的《超越台湾一一粤台经济比较》中预言:到2008年,广东的GDP会超过台湾,从而跃升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很不幸,此书随即招来一片骂声,其中骂得最有道理的是:“广东的人口是台湾的4倍,还好意思说GDP超过台湾?”的确,在2008年,广东的常驻人口是9500万,台湾是2300万,广东是台湾的4倍。因此,广东GDP超过台湾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广东的人均收入、人均财富以及社会幸福感要赶上或超过台湾。  相似文献   

9.
冯云廷 《城市》2013,(4):8-11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近年来,观察我国各地城乡统筹与城市化发展中农业人口转移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模式一:统筹城乡的"三化联动"模式"三化联动"模式是成都的经验,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成都紧紧抓住城乡发展严重失衡这个矛盾,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10.
应当承认,我们目前依然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城乡区别很大,但是农村并不是一个孤岛,它与城市紧密相联,以城市为马首是瞻。城里人兴什么,农村人也会效仿学着摆弄什么。城市的推进,一方面造成“援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文化也随之在没落与同化间挣扎,原有的各式各样的地方戏剧,大众文化等特有文化,正在渐渐丧失主阵地与群体,有的甚至濒临绝境。  相似文献   

11.
梳理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演进历程,中国探索式城市化道路成就瞩目,但依然出现许多诟病,究其原因是缺乏稳定的检验城市化质量的标准,提出人居环境是检验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标准。从城市问题现状论述其必要性: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从人居环境的学科基础论述其充分性:现有城市化衡量标准,忽略城市化的主体与本质;人才队伍、学科基础使其具备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充分性。从城市本质及城市功能论述其重要性:聚居点是城市的本质;人是城市的主体,而非本质,衡量城市化需要以人为本,但不能把"人"当作城市的本质,更不能当作城市化的衡量标准;居住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居住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科学发展观能够统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衡量城市化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倾向和提升城镇集聚效益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艰巨历史性任务.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忽视了城市空间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人口过度拥挤、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企业过度拥挤以及企业资源高消耗下的环境高污染问题,忽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快转向城市下的城市公共服务缺失和非均等化、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率下的城乡差距大拉动等社会问题,反映出城镇化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韩士元 《城市》2004,(5):19-22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说人口几十万最佳(城市人口不是城市规模划分的惟一标志,但使用最普遍),有人说人口几百万最佳.笔者另有管见,下述之.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而造成了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地向西迁移,这就是近代中国人口的“西进运动”。“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即是推动了西南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战时人口的变动和经济的大发展,也就不会有战时西南城市的发展。一、人口变动的新态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变动出现新态势,即大批东部地区的人口向西南、西北地区迁移。与东南等省大批人口向四川等省迁移的同时,西南、西北地区的人口也相继向外省流动。以往的研究者多注意前一种动向,而对后一种动向重视不够。抗战开始,随着战火不断扩大,华北…  相似文献   

15.
乐昕 《科学发展》2013,(7):21-25
我国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是人口转变与社会发展之必然。一方面,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很难体现城乡公平,用生育政策的优惠来弥补社会保障功能的匮乏这一做法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二元生育政策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成本与困难。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应以城市与农村均实行一孩半政策作为既简化又稳妥的改革方案。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还应配备配套措施,完善生育政策的评估指标,将少生与不生纳入评估范畴,促进城乡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机会均等化、户籍管理动态化,还要正确理解人口老龄化,为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16.
贾艳慧 《城市》2009,(7):66-68
“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是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中心区大量的工业、房地产开发等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大量的乡镇企业也随之涌现.城乡结合部用地急剧膨胀。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益、保障城乡用地结构协调统一、提高城市化水平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城市人口流入因素 (一)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人口规模必然和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有什么样的城市功能定位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口规模。如东京、巴黎、伦敦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人口有巨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庆明 《城市》2007,(6):13-16
一、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与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第二阶段是迁移劳动力中的成功者在"乐业"之后寻求"安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农村人口只有顺利地走完以上两个过程,才能实现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妇女状况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妇女的基本状况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全国11.3亿人口中,女性人口有5.5亿,占总人口的48.5%。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内人口女性为3.6亿,15~49岁的育龄妇女为3.06亿, 下面分别描述中国妇女的生存(出生、健康、安全)和发展(教育、就业、社会参与、闲暇)状况。在描述中将尽可能注意到男女、城乡和地区间的差别。 出生 婴幼儿性别比和死亡率反映出人们对子女的性别选择和两性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异同。其中出生婴儿性别比国际上规定103~107为正常范围(以女性为100),目前世界平均比例为106。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性别比呈现升高的趋势,1990年为111.8(其中城市为108.9,农村为112.2),1991年为118.3(其中城市为109.3,农村为119.8)。如果按地区分类,106或  相似文献   

20.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近年来 ,中国的人口流动浪潮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城市化的一个表现。从 1 983年开始 ,以循环流动为主要方式的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根据 1 997年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结果 ,目前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中大约各有 30 0万暂住人口 ,① 其中大多数为农民工 ;调查还表明 ,两市各有大约 50万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已居住 3年以上。现阶段中国人口的流动主要是以两种方式实现的 :即通过正式的户口变更而实现的迁移和并不具备户籍从原籍到流入地的官方变更的临时性流动 (这部分人口称为“流动人口”) ,其中后者为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