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委婉语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语言社团、不同的社会层次都有一些特定手段来进行委婉表达。委婉语是突破传统狭义词汇层次的广义委婉语。英汉委婉语在构造手段以及所揭示的文化意义方面都是不同的。英汉两种语言中各有独具特色的委婉语构成手段 ;同时 ,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在英汉委婉语中也有不同的反映。这一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特色以及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汉语詈语的按致詈方式大致可分为五类:诅咒类詈语起源于原始语言崇拜;禁忌类詈语是对禁忌的突破;贬损类詈语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歧视类詈语反映了男尊女卑等传统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违背伦理伦理道德类詈语则能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潘金莲种种生活事件 ,试从文化层面探究妻妾争宠所反映的女性意识的社会实质及其悲剧性。文章认为 ,评价妻妾争宠现象 ,不宜仅从纯粹个人之争与个人品质好坏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而应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妻妾争宠是封建时代婚姻制度的特有产物 ,是妇女追寻人身权利意识的扭曲形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性格 ,是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 ,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所塑造的 ,妻妾争宠的文化观照 ,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潘金莲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规范性问题对翻译具有支配和制约作用。本文列举了资料中的种种语言不规范现象并就其翻译处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英汉委婉语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喜芬 《中州学刊》2004,(4):137-139
委婉语源于社会禁忌,既有宗教性、阶级性,又有时代性,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国家、地域和时代所认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共同的语言现象,多种形式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形态各异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和语言文化内涵.了解东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差异,有益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周芸  吴蕾 《学术探索》2009,(4):134-139
跨体式新闻语言是一种由不同语体标记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言语现象。特定社会的时代精神、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以及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受众的知识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不但影响着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生成,促使跨体式新闻语言生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且还因该效果所呈现的风格色彩进一步影响到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文化社会里,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具有不可分离性。本文从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及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两方面来论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中出现的性别歧视问题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性别歧视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的体现.通过分析,揭示出因男女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语言运用中表现出的种种明显性别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汉、德两种语言运用的层面上表现为男性为规范,女性为附属变体,在词汇运用的层面上,表现为男褒女贬,男先女后,男性泛化.本文还对在语言运用中出现性别歧视的原因以及如何消除这种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人类语言的应用是以社会为前提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反映着该语言的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集团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外语,还需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地使用外国语言,从而真正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民族的文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影响语言的运用,给学习外语带来很多困难,要学会正确使用外语,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和自己国家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在请外国客人吃饭时,主人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请凑乎吃吧。”这一类客套话,会使外国客人感到莫名其妙,也许还会生气。他会想:你太不重视我了,不做好的给我吃,还请我干什么?而外国人则不同,他们在这种场合下,即使把菜烧焦了,也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显然,中国人要学会用外国人的文化习惯去招待外国客人,才能达到友好的目的,可见,了解文化差异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为了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学习外语的影响,必须明确文化的含义,并初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习惯,与外国人有哪些不同。 本文以英语学习为例,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袤的国家,方言分歧复杂现象由来已久。方言在反映地域社会文化现象以及语言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西汉扬雄《道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为端倪,就已表明我国古人开始注意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地方志作为记载和反映某一地域社会与文化现象的百科全书,其所供信息与资料具有通今传后之功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我国地方志自秦汉出现以来,对方言现象一直重视不够,只是把其视为地方风俗的一小部分,或是疏而不记,或是志而简略,仅满足于对少部分方言词的记载与考证。方言现象不能得以毕现,…  相似文献   

11.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常常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正确的表达,并引起误会。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歧义现象,并且能够进行分化,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对提高语言的表达及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开放视野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分别体现在:人的存在的日益强化、人的责任的日益突出、人的本质的日益丰富;明确人的需要类型、把握人的需要动机、树立人的尊严、科学而合理实现人的各种需要。社会开放中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个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的复合化、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作为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新语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糅合数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对网络语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而礼貌原则制约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王洁 《北方论丛》2008,(1):62-66
新词可接受度是语言使用主体对新词理解度、使用度及理解、运用具体方式的综合值,新词从完全不被理解到进入心理词库,且能被自由提取至语境构成一个连续统性质的梯级序列。影响新词可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语言使用主体、语言客体、语言客体语境和主客体共同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5.
文化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交际手段,语言受制于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跨文化敏感度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查,了解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在运用英语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交往时,为了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对对方文化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16.
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我国现代化的背景出发,探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风险的原因,研究规避风险的方法,力图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胡苏云 《社会科学》2006,(8):125-135
上海台湾人的社会融入程度远远低于其经济融入程度。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业余时间安排等方面近距离了解上海台湾人,可以发现存在这一差距的原因在于上海人态度和素质、上海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台湾人本身的自我意识。这些领域的提高和改进,将有助于上海台湾人更好地融入上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建立我国婚约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买卖婚姻,近现代多数国家或地区亲属法也规定了婚约制度。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此没有规定,但民间订立婚约的现象则是普遍存在的。为指导人们订立符合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理念的婚约,规范人民法院审判婚约纠纷案件,我国婚姻法应明文规定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语言中大量的时间隐喻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证明。汉语和英语孕育在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下,但相似的时间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相同的认知方式。通过对张培基的英译本《匆匆》与汉语原作进行对比研究,得知汉语和英语使用者在思维方面存在跨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李琼华 《云梦学刊》2006,27(2):147-148,153
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体现了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因此,将汉语成语翻译成与原文对等的英语比翻译其它语言成分更困难,更需要译者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由于东西方文化既有共同也有差异之处,在翻译汉语成语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成语翻译尽量能传达我国民族形象和文化特点,引导读者接受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