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是有意识参与的、具有中介性、外向性的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在这些劳动中,有些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基础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这些劳动可以称之为生产劳动;有些劳动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这些劳动可以称之为非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2.
印秀杰 《东方论坛》2003,(3):111-115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它创造性地指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然而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在形态上已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科技劳动已成为第一生产劳动 ,经营管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态 ,精神生产和服务业劳动也日益重要。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越来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正确认识劳动形态的变化 ,适时调整劳动政策 ,使新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得到事实上的承认、保护和激励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 ,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的劳动 ,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生产劳动 ,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生产劳动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生产劳动发生了新的变化,搞清这一新的变化,不仅涉及到坚持和发展科学劳动价值论,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加社会国民财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性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以及对价值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的认识 ,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决定的 ,是迎接理论挑战和实践挑战的需要。通过深化对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经济管理劳动的认识 ,有利于丰富劳动概念的内涵 ,拓展生产劳动的范围 ,明确科技和经营管理劳动不仅是生产性劳动 ,而且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 ,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包含了管理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指生产劳动 ,而应是劳动的总体概念。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 ,管理和科技劳动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指导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鼓励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建立可发挥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7.
布洛维在借鉴文化霸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建构了共识性劳动关系理论。共识性劳动关系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显性特征,它是在工厂中生产出来的,其实质是同时掩饰并赢得剩余价值。布洛维的劳动关系理论延续了马克思劳动关系的批判思想,并对我国建构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当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两个概念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出现并具有理论意义的。生产劳动是直接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则只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服务,不能增加资本家手中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劳动指向对象和劳动产品享用者的变化,很多非生产劳动在实质上也转为了生产劳动。在当代社会,由于现实需要,通常人们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文本,而是将二者的内涵做出了调整,使其具体化。马克思独特的经济学—哲学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也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哲学本体论思想,使其政治经济学理论具备了永久性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事关用人单位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显现,劳动关系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通过调查分析江苏省H市,发现该市的劳动关系建设中还存在着工会建设不完善、劳动争议增多等多种问题,在探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该市的角度扩至全国,结合当下经济的形势,提出了当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和建议,比如建立科学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政府作用以及完善工会作用等,最后提出要着重加强应对危机机制和提升信息对称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时期留守在后方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带领下广泛投入农业劳动生产战线,苏维埃模式的劳动实践以及“劳动解放妇女”的观念进入妇女日常生活。选择《红色中华》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相关文本,考察苏区时期“劳动解放妇女”的话语实践过程。革命话语对传统劳动观念进行改造,赋予劳动以政治道德,苏区妇女的劳动实践同时也是国家主人翁的生成实践,妇女成为政治与经济意义上的主体;在光荣与愉悦的劳动情感中,苏区妇女重建长期被剥夺的作为人的尊严,作为情感主体而存在;在组织起来的、阶级互助的劳动活动中,妇女学习技术、互帮互助,成长为自觉的且具有阶级意识的劳动主体。多维度的主体地位赋予劳动以解放性内涵,激发妇女自觉投入苏维埃广阔的劳动实践,释放“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妇女解放与苏维埃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的一般性 ,还要看到生产劳动借以进行的特殊社会的、历史产生的经济制度。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必须深入研究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是否创造价值上。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于它通过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渗透 ,极大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效率 ;通过劳动者的运用和创新变成能动因素 ,提高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能力 ,使这种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倍增效用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有力举措。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已影响其素质提升,高校应认真分析现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把劳动教育编入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开展好实训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劳务输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在劳务输出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劳务输出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搞好河南劳务输出工作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思东创作室在网上发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还是唯心主义的"二元论"——评何炼成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观"》一文,作者从哲学观点上对该文进行了评论,质问该文作者《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还是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并对何炼成先生"生产劳动理论观"也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日本劳动合同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2007年底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将既有的劳动合同相关判例法理明确和成文化,日本的《劳动合同法》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其确定的权利不得滥用等原则和规定仍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满足了企业用工方式多样化、降低用工成本和提高用工效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劳务外包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认为劳务外包对劳务派遣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劳务外包的两个主体--发包企业和承包企业仍可能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的发展并不改变我国以劳动合同制为主的用工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劳动契约的历史追溯表明,劳动契约的产生既确立了劳动者从"身份到契约"转变的主体地位,又确立了政府对劳动者的"从契约到身份"倾斜保护的义务。因而劳动契约是一个包括劳动基准契约与劳动约定契约的契约体系,其主体涉及劳方、资方及政府三方主体,其内容包括在劳动契约的缔结、履行和终止过程中而发生的劳方与资方、劳方与政府、资方与政府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竞业禁止条款,其内容将如何直接影响到劳动者自身劳动权益的实现,我国劳动法却未能就此做出一个恰当的规定,从竞业禁止的适用主体、范围、期限及补偿标准等方面,结合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来探讨我国竞业禁止的内容,以期对我国劳动立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户口迁移政策改革的成本与收益 ,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跨地区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迁移不仅符合政府部门的利益而且可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实现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