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已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道理。”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80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传达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于2002年4月颁布,这是一门有历史、地理、社会、思想品德等多学科整合而成的全新的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重新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审视本课程所表达的教育观念和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开发小学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综合实践课"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培育一批有典型教育作用的实践基地,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是源于生活;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教师的引领。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游戏作为最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方式,必然居于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游戏不断进入并居于课程中心位置的过程,即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化是为了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与发展,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模式和幼儿教师培养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科学而又娴熟地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不仅能将课程和生活、课程和社会有效链接,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而且也提高了品德课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朱熹、吕祖谦编纂《近思录》的主导思想依据《中庸》和《大学》。三书在文本结构和深层义理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朱熹编纂《近思录》,把儒学的为学道路予以体系化组织,试图建立一个鲜明而严谨的理学为学次第,并把儒学的内外之道解释为一个完整的仁学思想体系,也显示出《中庸》、《大学》等早期儒家经典文本结构的严谨,彰显了儒学成德之道的为学次第和道德生命境界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韩国朝鲜时代金平默所辑《近思录附注》,链接朱学著述及历代朱子学家的注释札记,接续韩国性理学传道谱系,是中韩性理学交流与联系的重要文本,其所搜集的注释、校勘迄至目前最为全面.该书对叶采的卷目结构、文本集解提出了较多的质疑,充分展现了韩国朱子学的“自主”特征.由于退溪与栗谷对《太极图说解》中“理”与“气”的意见分歧,这一差异反映在师门传述上,由此构成了性理学的演进脉络.《近思录附注》所构筑的“传心要诀”,是《近思录》传播发展的成熟境界,代表了韩国性理学史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资料的分析 ,认为健康教育应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并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李白《静夜思》的重新解读,否定了前人之说,重新考证了《静夜思》的作时和作地,即认为李白《静夜思》当作于天宝六载(747年)至天宝八载(749年)秋,其时李白在金陵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开设《化学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必要性,讨论了《化学与社会》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时间状态中 ,分由“文”与“言”的途径以进行“当下即是”的传道活动。二者一名“近思” ,一名“传习” ,同出于《论语》 ,反映了追随孔子的理想。但其同名为“录”及其何以为“录” ,则尚可探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14.
张竹坡根植于小说文本的世情风貌,援引传统绘画术语,展现小说理论的会通色彩。间架设置消解了视域的限制,搭建文本的整体构思;如画借以营造绘画场景,展现小说书写的形似效果;白描以精练的笔墨传神绘影,勾勒鲜活生动的形象,在失实求似的文化征程中凸显神似的审美幻觉;点染赋予小说情节的有机关联,凸显文本的空间文化特征,体现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张竹坡评点的绘画之思,强化了古典小说理论的诗性智慧,增添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和开放性,夯实了古代小说评点学的理论大厦,凸显了小说评点的东方神韵。  相似文献   

15.
陆机《行思赋》所作时间,学界仍有争议。今据陆机入洛时间的新成果,以赋文中的蛛丝马迹和赋文主旨,将《行思赋》的作年定于元康五年(295)。  相似文献   

16.
《荀子·非十二子》中提到子思子创立了五行学说,并为孟轲继承,但五行的具体内容却早已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五行》出土,这一历史谜案才算告破。但帛书《五行》与《孟子》和已佚的《子思子》关系如何?是思孟之间的作品还是孟子或孟子以后的作品?则仍难遽定。1993...  相似文献   

17.
18.
《呼兰河传》成功地将"散文化"叙述运用于长篇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情节结构,以背景氛围为描写对象取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抒情代替了叙事成分的主体地位,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形成了一种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静夜思》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分析李白的<静夜思>的4种英译文,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当不知一个时代刻本的具体刻印时间时,当难辨同一种文本的不同时代版本时,当各家版本鉴定存有争议时,当一种刻本原本不存,传注本又较多时,若作推断,则往往依据避讳字。例如以避讳字有助于鉴定《近思录》的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