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内涵及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论文,它不但第一次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文学作品崇高风格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且阐明了崇高的风格与崇高的灵魂和伟大的人格的相互依存性,特别是敏锐地发现了崇高的对象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的深远意义。因此,在这篇论文中,崇高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最初的修辞学层面,而成为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审美范畴,直接启发了后世崇高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曹丕《舆论·论文》和朗加纳斯《论崇高》,以其在风格论和文学批评标准说领域的首创性,成为所处时代精神与情绪的表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精神的不同,产出了相异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公元四世纪前期,西方经历了“同希腊化”阶段,罗马统治下的很多地区的文化教育以及语言都是希腊的,所以罗马顺理接受了希腊的文艺,因此古典主义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公元三世纪的修辞学家朗吉努斯经典的美学论著《论崇高》就是一部古典主义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引导当时的文学家向古人学习,强调学习古人伟大作品中的“崇高”风格,他围绕着五个方面阐述了“崇高”的因素,并且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与自然的关系、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技巧等方面阐述了古典主义的“崇高”品质.朗吉努斯使得“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引发了后世哲学家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尤其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布瓦罗影响深远,为18世纪古典主义埋下了美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夕阳是英汉诗歌中一个常见的典型意象.面对夕阳西下,诗人不同的审美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心理.赞美者有之,感伤者有之.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论述,对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所呈现的崇高美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美的价值、美的特征、理论家心中的美、传统美的理论、当代美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等角度对崇高理论的起源和理解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崇高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古典阶段,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他认为崇高的根本特征是灵魂的"自我超越";第二是现代阶段,以艾迪生、博克和康德的理论最为著名.艾迪生的观点同朗吉弩斯一样.博克认为崇高就是被视觉认为恐惧的东西.康德则发展了合理的崇高理论,使"崇高"代替"优美"成为18、19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潮;第三是后现代阶段,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论述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康德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总结了朗吉努斯和伯克的崇高美的思想,而且深入思考了崇高与理性理念的根本联系。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崇高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齐泽克依然对崇高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论情有独钟,同时也在拉康的视域下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继朗吉弩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而完善的论述.在康德看来,崇高建立在对象的无形式之中,其审美主体最终指向心灵,并且它在获得"美"的愉悦之前会经历痛感.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三个视角对康德崇高论的审美特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的讨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的。康德承袭了"崇高"这一传统术语,以特有的、批判的眼光赋予其新的含义,形成了著名的崇高理论。其崇高理论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席勒、黑格尔等人,还影响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影响到了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尽管康德的崇高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但却给人以启迪,留下了许多尚待研究的课题。因此,应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康德的崇高理论。  相似文献   

10.
“崇高”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觉感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之一 ,它的基本涵义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未得到清楚的厘定 ,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尚未得到明确的阐明。因此 ,要阐明其“崇高”概念的基本涵义 ,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 ,进行疏理和分析之。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美学史上 ,爱德蒙·伯克第一个区分了美与崇高。康德接受了伯克的这一区分 ,并且指出其理论的不足。他不满足于伯克纯粹的经验 (心理 )分析 ,指出了崇高范畴的超越性 ,从而建立起其独特的美学崇高理论。众所周知 ,康德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其本身 ,更在于其为康德先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座连接现象界与知思界的桥梁。具体说 ,崇高是一条自感性通向理性的道路。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著名论断即由此推演而来。由此 ,向我们指明了审美判断一个必然的指向 :道德的先天必然律令  相似文献   

12.
朗吉努斯吸收古希腊哲学领域认识论范畴的想象概念,结合雄辩术修辞学发展的时代契机,在《论崇高》中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了艺术想象.他将想象认定为诗人和演说家使用语言呈现意象的能力,并将之视为构建文学艺术崇高风格的重要途径;在“崇高”视域下,想象与创作主体崇尚伟大理念、仰视真理的思想以及真挚强烈的感情密不可分;想象的介入使文学艺术呈现一种“诗性之真实”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审美维度,从而激发读者和听众的情感.这一古典思想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基于读者反应的表达过程,为以后的文艺理论深入探讨想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14.
普希金和郭沫若的抒情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分别登上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诗歌艺术的高峰。两位不同国籍、时代的诗坛巨匠,其抒情诗独具艺术特色而又有惊人相似处。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曾论述了崇高风格的五种因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辞”,以及把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这五种因素的论述原是建立在修辞学的基础上,但他主张读者应从作品中去体会作者崇高的思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以前,西方美学家联系主体来考察艺术起源和本质的,就不乏其人,柏拉图谈灵感,诗的迷狂,亚理斯多德讲摹仿,求知的天性,狄德罗论天才,维柯说想象律,他们都把主体性的研究放在美学视野之内.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第一次把主体性放在审美创造的首位,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专辟“艺术家”一节集中论述艺术创造的主体性问题.康德和黑格尔对主体性的研究,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但二者相比又各有千秋,就精微深细说,黑格尔不如康德,就宏大广阔说,康德又不及黑格尔.黑格尔多方面多层次地探讨了艺术创造主体性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很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崇高概念本身带有男权偏见,而且倡导崇高论的两位主要理论家博克与康德都患有厌女症。从朗吉努斯到康德这一阶段关于崇高的理论历史表明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男性的支配感和征服自然的胜利感,二是将女性贬入美的领域并排斥在崇高之外。很多批评家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匡正崇高,其评论产生了许多新术语:女性崇高、物质崇高、家庭崇高以及母性崇高。所有这些批评家都共同地趋向自然,而不是疏离自然,而且她们都拒绝卷入有支配性的智力行为。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反思崇高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代环境写作,有助于我们拒斥摒弃康德的唯心主义,从而使之成为生态批评理论的新型工具。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诗歌是“优美”的,但其诗歌也有“崇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政治类诗歌的创作中。以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为基点,探求李商隐诗歌中的“崇高”特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1877—1927),清末民初的著名美学家。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是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在《宋元戏曲考》中也有论述。王国维曾致力于康德哲学研究,因读不懂康德的书,转而研究叔本华哲学,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服膺于权本华哲学,并回过头来,以叔本华主义的目光重读康德。1907年,在王国维思想中发生了一件值得注意的变化:他发现康德、叔本华哲学有“不可恃处”。他说:“余知其理,而余又爱其谬误。”因此认为“当今之哲学,大  相似文献   

20.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