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和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三重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新时代实现人民幸福在逻辑上是贯通的,可以为当下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遵循.在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大众幸福的评定依据在于辩证立场下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推进人民幸福;在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于公平正义基础上个体维度和他人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提出"更加公平"以及全面小康的目标,促成幸福对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惠及;在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应统一于当下维度和未来维度之中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真谛在于个体、社会、国家各层面的“幸福”,个体的“幸福”意味着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幸福”意味着和谐与平等;国家的“幸福”意味着经济雄厚、政治民主、生态宜居、民族繁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共性特征。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在国际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大背景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虽然以往的哲学家都曾探讨过幸福的概念问题,但是,马克思把现实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引入了幸福范畴。这三个原则不仅使马克思的幸福观实现了革命性转变,把人们的幸福从天国拉回了人间,要求实现人们的现实幸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现实幸福的有效途径,即通过“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实现人们的“相对之绝对”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中的利益斗争导致了社会共同体和伦理总体性的分裂与瓦解,其直接后果就是主体的异化。尽管黑格尔早已提出了该命题,然而其唯心主义立场只是将异化的原因归之于理性的分裂,从而使之消除的途径直指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则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它从“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出发寻求异化的根源与现实基础,即旧式分工与私有制。于是,废除旧式分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成为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5.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论证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民”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理论前提是对一切神的批判;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把握是基于本体论层面;马克思把握“人民”概念的路径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坚持以现实的、劳动的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世界范围内各国构建幸福国家和幸福社会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研究背景进行理性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9.
10.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展开了批判,以新的实践观为理论内核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异化理论。厘清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真实内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正确理解人的存在、发展状态,从而在理论上走出误区,澄清人生存的本质和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私有财产概念与异化劳动逻辑的关系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条显性的但又一直被一般论者所忽视的线索。马克思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追问出发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异化劳动逻辑,然后又用异化劳动逻辑透视私有财产的运动现象并力图示私有财产运动的秘密,最后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批判来论证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幸福观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准确而具体地回答了要实现谁的幸福、幸福的源泉在哪里、如何实现幸福层次的跃升、通过什么路径实现幸福、如何为实现世界幸福贡献中国智慧等一系列关涉幸福的基本问题。习近平幸福观的多重维度及其内涵要义,旨在为全体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观念引导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强调实践在创造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社会,从而为人类寻求幸福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空间生态理论展现着私有制批判、社会实践批判和共产主义为导向的批判等三重向度。在私有制批判上,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空间生态恶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化了空间生态失衡,让空间生态发生了断裂;在社会实践批判上,马克思认为用实践改造空间生态比用思考解释空间生态更重要,认为思辨哲学忽视了空间生态实践,需要用革命实践创造更美好的空间生态形态;在共产主义为导向的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以往空间生态中的阶级意识和僵化形态,号召打破僵化的空间生态结构,消除各类空间生态危机,实现平等、和谐、多样化的空间生态形态。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空间资源的全部掌握,迅速提高空间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然空间的原初状态,实现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和美好的空间生态形态。  相似文献   

15.
16.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但是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性质,因而也就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异化依然存在,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具有强烈的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色彩,马克思的做法是以宗教异化来比对劳动异化;异化劳动的核心问题是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这一价值追求。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共产主义在实现方式上同宗教的消亡方式具有强烈的一致性,都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为前提条件的。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