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恩格斯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从与动物揖别以来,人类就以主体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只有通过对于自然界的掌握才能现实地实现,而且  相似文献   

3.
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兼论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任维德,张宇一、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界关系进行痛苦探索和思考的理性结论人猿揖别,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并在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 ,人们用“神灵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认为自然本身是自在自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神。因而 ,人必须对自然顶礼膜拜。此时 ,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文艺复兴以来 ,人们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 ,坚信“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之灵” ,因而 ,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支配自然。这一价值观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是危险的。而当代 ,人们正在建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它要求人类全面承认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从而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自谦。  相似文献   

5.
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旦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违反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那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6.
一大自然并没有为人类创造出艺术,正如没有创造出哲学、宗教和纺识机一样。艺术正如哲学、宗教和纺识机,也是人类“物化的智力”。但也应把它们看作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智力是人脑的产物。尤其在今天,人类自身栖息的星球日益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已从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中醒来,使人们认识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更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界一体化的思  相似文献   

7.
秦兴仲 《齐鲁学刊》2008,4(3):83-86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至善",以德配享幸福的德福一致;由于德在自由王国,福在自然王国,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鸿沟,这种德福一致只能实现于彼岸、未来世界,不可能在此岸、现实世界中实现。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德福分裂,即面对自然界人们只是追求满足物欲的幸福,导致了人类生态危机的发生。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有道德地开发利用自然界,以德配享幸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合理性是弥合康德制造的现实世界中德福分裂的鸿沟,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者 ,突出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人类一方面由于正确地认识了自然界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实践 ,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胜利 ,消解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另一方面 ,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或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自然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 ,从而激化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冲突。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对立和矛盾的激化程度 ,迫切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 ,以及不断提高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使生态保护成为必须而又可能 ,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出了要求。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质量品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 ,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适应这种“标准”的新的生态理念———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这就为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生态品德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 ,使教育生态得到长足发展并使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21世纪到来,崭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道德建设体系。观念落后、思想单一、方法过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当代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所以必须对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重新确立认识,加强道德建设过程的系统性,有效地实现道德建设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从理论创新和实践结合这一新的角度,探索适合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道德调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道德的拓展 ,把人类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 ,扩展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领域 ,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应成为建立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命与自然界 ,实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特定领域,更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人类需要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道家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传统思想之环境伦理的自然观思想,培育公民善待自然之界与域的生态观念。要将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就需要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的界与域。敬畏生态意识中对边界的限定,界在自然,域在地球。形塑边界有度而又善于追求一种自然系统整体化的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创造思想基础。道家自然观之于界与域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围绕着当今世界国家公园建设状况展开以此为凭鉴的环境伦理思考,让人类身处于环境又融入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成为保护式建设国家公园的观念准则。  相似文献   

15.
生态价值观与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 ,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而生态价值观是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理论根基。只有在生态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下 ,全民环保意识才能是内在的、持久的 ,生态保护和建设才能是自然、和谐的 ,然而生态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改变。一、生态价值观是人类改变现有生存方式的理论先导  人与自然的冲突早在 19世纪后半期就已暴露 ,并被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所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不仅描绘了当时人与自然相冲突的景象 ,而且还深刻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相似文献   

16.
传统环境犯罪的立法悖论与立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环境犯罪的立法悖论1·传统环境犯罪价值观不合目的传统环境犯罪在伦理观念上是以人本主义为价值理念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和万物的尺度,因此人类给予自然的道德关注近乎于零。传统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是以保护人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当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利益以及自然的利益却很少关注;没有体现生命物种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纵观我国刑法关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几个罪名,都是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为处罚标准,它表明:假如没有“造成人…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这十分精辟地论述了创建人类精神文明和传统道德、革命道德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的论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人类中心论”却认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权利,而且有认识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自大与狂妄,使人们只是强调欲望的满足,在技术进步面前没有神圣感。“天人合一论”的特点则在于天人相依的内在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包括生态伦理。今天,人们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健全生态社会的生态伦理是体现自然理性而又尊重自然权的生活规范.其内在的价值立场在自由、民主、宽容、平等与正义的维度,体现为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行为中,既捍卫公民作为自然人的一般属性,又保障自然界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身的权利.生态伦理的价值立场支撑起生态系统中一个充分的普遍的道德世界.这种道德世界体现了彼此相连的共生观念与有效交往的平等观念为核心建构的公共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20.
道德价值的判断,或者说道德评价,就是对事物、事件和人的行为,在道德意义上进行估量和预测的观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选择和评价,用以影响主体当下的或今后的价值定向和价值追求。观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评价性和判断力,它能根据主体的愿望和要求,表现出对于自然的选择性和自觉性,使人类超越动物界仅仅顺应自然和享用自然恩赐的本能活动。这种评价性和判断力,是人类创造性的表现,也是人类实践中来自主体本质的价值定向和价值确证。因此,道德价值的判断问题,也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基本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