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们常说,《红楼梦》写的人物真,使的笔墨准。如果作者不能将灵魂──这个支配人物全部行为的统帅稳稳握住,“真”便无所据,“准”亦无从比。因此,探求一下《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是必要的。一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明确地提出了自已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五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日而反失其真传者。” 结合他的创作实践看,所谓“追踪蹑迹”,不只是追寻事件的原委和人物行动的外在形式变化,而且是通过种种艺术手段追踪到人物的潜在意识中去,将那些深埋在人物内心底层的隐秘揭示出来,从而达到为人物写…  相似文献   

2.
袭人简论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象中,袭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主要人物,她虽然只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但她比起“金陵十二钗”中的许多人物如巧姐、妙玉、秦可卿来,在《红楼梦》中所占的篇幅要大得多,据笔者粗略统计,《红楼梦》中有袭人出现或提到她的共八十七回,占2/3强。我们虽不能据此就说她在《红楼梦》中比上述那几个人物更重要,但也足以说明她在《红楼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了。当然,我们说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并不仅仅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的,还在于袭人是曹雪芹表现其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中塑造得…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巨匠,也很通晓医学。他把医疗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真实,融医文于一体,生动地反映了清初的医学成就,还通过疾病和医疗活动展开了故事情节,处理人物生死存亡。从诊病用药这一侧面,揭示了不同人在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和贾府的兴衰史。医疗活动已成为《红楼梦》生活之网的一部分。全书谈到医药的有二十多回,有几处较详细地描写医生诊脉论病,其中以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和第八十三回王大夫为黛玉诊脉处方两段最为细腻绝妙。第十回是经冯紫英介绍,请张太医为秦可卿诊病。张太医诊脉之后分析了病情:  相似文献   

4.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封建旧官僚的典型,他性格复杂又有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尽管曹雪芹对这个人物持有鲜明的批判态度,在艺术处理上,却没有失之简单化,而是具体地展现了人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侧面。在曹雪芹调动的各种艺术手段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十分突出的。它在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表里对比曹雪芹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描写贾雨村外貌雄壮英俊而内心卑鄙龌龊,通过表里对比,揭示了反面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作者对贾雨村外貌之雄壮是着意强调的。在第一回,通过甄家丫环的眼睛写出了贾雨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红楼梦》是小说,红楼世界是个模拟的世界,应该按照小说的模拟化特征去诠释研究,那种把大观园当作实在园林去考证寻踪,把秦可卿当作历史人物去考证索隐,离开作者自己的交代去另觅她的出身未必寒微的方法,是不足取的,违背小说的艺术特征的。  相似文献   

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此中滋味,虽经智仁异论,却仍众说纷纭,难怪曹雪芹也有如此感慨。而在我读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启忠先生《眼前春色梦中人——〈红楼梦〉人物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以后...  相似文献   

7.
严铭 《社科纵横》2013,(11):137-140
俞平伯先生很早就指出":《红楼》作者心目中固以《水浒传》为范本"。笔者认为《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群体人物的手法上确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本文试图从设计人物群体生存和活动的理想环境、表现人物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风尚追求、安排人物悲剧命运的轮回观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说明《水浒传》在抒写群体人物的手法上对《红楼梦》有影响的迹象,也说明《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能继承开新。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诸多仿作中 ,《儿女英雄传》颇为独特。它无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还是寄托理想等创新尝试方面 ,都打上了《红楼梦》的烙印。然而 ,这部仿作与原著相比 ,仍存在很多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作者文康因“有憾于《红楼》” ,遂使“英雄儿女之概 ,备于一身” ,塑造了何玉凤式侠义兼柔情的英雄。对于这种描写 ,前人从不同角度曾做过批评。《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与“崇武尚侠”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而不能仅仅归结为时世或所谓“民族劣根性”。  相似文献   

9.
晴雯散论──《红楼梦》探微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晴雯散论──《红楼梦》探微之三王人恩晴雯的出场虽迟至第八回,但薄命司册辞里第一个介绍的人物却正是晴雯。如所周知,《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不仅全面而细腻地体现了作者对全书内容、人物遭际的总体构思,正如鲁迅所说,人物命运“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0.
张向荣 《学术交流》2003,(1):119-122
平儿作为《红楼梦》中的非重要人物 ,并不是平面的呆板的艺术附加品 ,她不只依附于琏凤而存在 ,平儿实际还承载了儒家文化对女子的观照。平儿具有“真善美”的特质。这种特质为人物的真实生动增添了色彩 ,也为平儿的生存价值和文化意蕴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评《废都》的艺术模仿潘承玉可以说,《废都》是一部以作者自己的一段精神生活即“心灵真实”为基础,用艺术想象为粘合剂,组接了《红楼梦》、《金瓶梅》、《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的某些成分,艺术上简单模仿的一部当代小说。第一,结构和主题指向上模仿《红楼梦》。首先...  相似文献   

12.
红楼疑梦     
这是—个怎样的绮梦?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的时刻,有硝烟泪水也有无上荣耀。《红楼梦》太大了,它就像一口井,每个人总能淘出自己想要的。也许是87红楼的先入为主,到现在网友们还未忘情,也许是新《红楼》的确让人"惊艳"——有网友还会为新《红楼梦》造型争执不休。是定位为萝莉的剧情,还是莎士比亚般的台词?一个人心中有一个红楼梦,因为她是李少红,她的解读,自有她的印痕,甚至她的内心。有关新《红楼梦》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们有没有以偏概全,误读了李少红?这是怎样的一个煎熬过程?有多少你所不知道的内幕?你能想像现在住在大观园的男孩女孩,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刚进组时坐着宝马车、拎着LV行李包,甚至飞机都是头等舱?李少红是怎样才让他们养出那份由内到外的古典贵气?还有多少是你想知道的?还有多少停留在猜想阶段?在此,我们采访新新《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和编剧之一柏邦妮,轻轻掀开红楼一角,希望从中窥到更多角度更趋真实的红楼绮梦。  相似文献   

13.
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是以“作者家世”诠释作品。这种方法,从“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 (甲戌本:《凡例》),推演出“石头记‘石头’”,即“通灵玉记贾宝玉”、即“作者写《石头记》”,亦即“曹雪芹著《红楼梦》”。这种方法的运用者,尽管所论细节有时不同,但把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作为《红楼梦》的发祥之地,则一;将悼红曹与织造曹联宗,以艺术形象印证世间实人,则一。如此一来,曹雪芹著《红楼梦》,就被说成了传写自己的显赫祖先。作品中的贾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一批辉映世界文坛的典型人物形象。可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在把目光汇聚到这些单个人物形象身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物群体的注意。而这些群体形象,正是作者创作重心之所在和艺术才华、美学追求的更高体现。本文旨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为重点,谈谈群体形象塑造这一文学现象。一、群体与倾向文学即“人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以人物群体为中心的创作特点。群体内部错综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小说精于情态的刻画。是传统美学思想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尤其是《红楼梦》,对人物情态的刻画更加出色,成了表现意态、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明妃曲》之一)的感叹,在曹雪芹的笔下得到实现。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态描写,使人物气韵生动、性格鲜明。当然,情态也是多层次的,有静态的和动态的。有无声和有声的。这里仅就《红楼梦》的有声情态——笑、哭、骂在人物塑造上的意义,谈点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6.
她,是《红楼梦》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她,辈分不高而能左右决策,处棘手之事游刃有余;有人说她脸酸心硬又能左右逢源,有人说她强过那束带顶冠的男子。她就是人称凤辣子的王熙凤。  相似文献   

17.
许春樵同志在今年第六期《文艺报》上发表题为“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的评论,完全否定了电影《人到中年》,对照电影,细读许文,发现许文才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评论。许文认为,电影《人到中年》里的人物和环境都是不真实、不典型的。“作者在创作中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根据主题需要去编造生活”,“只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忽视了整个历史和社会环境。”“因而不符合历史真实,也没有反映出生活本质”。最后,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上走向一条片面、孤立、静止的形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是世界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贯穿全书的轴心人物和当然主人公。曹雪芹用“十年辛苦”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凝聚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毕生心血和全部理想,集中地表现着《红楼梦》一书的书旨。《红楼梦》全书,文心极深,文思极细。它的章法,脂评指明了作者往往用“两三次皴染”的“画家三染法”。但脂评只提及书中对“通灵宝玉”和贾府概介的“三染”,殊不知,作者于本书前五回,对贾宝玉这个通部首席形象,更精心构思,刻意安排了二三次大“皴染”,用以一步步廓清贾宝玉的原貌,一层层传达作者的意图,以使读者在情节正式开始之前,即预先把握住主人公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一)开卷的一篇神话楔子:交代了贾宝玉是天生造就而又被弃不用的“补天”之材。(二二)第二回贾雨村的一段哲理剖析,交代了贾宝玉既非孔孟一类“仁人君子”,又非桀纣一类“大凶大恶”(贾政说他要“弑君杀父”,岂不冤哉),他是既“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一悖理叛道的“正邪”二气“两赋之人”,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周磊 《学术交流》2013,(1):181-183
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之一便是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对意识流小说进行大胆的实验和创新。《达洛卫夫人》的发表标志着这种探索和改革的成熟,也确定了她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在该书中,伍尔夫除了对结构和内容进行革新以外,还创造性地对各种意识流手法进行了综合运用,其中之一便是象征主义手法与其他各种技巧的完美融合: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倒置,使意识流在人物身上得以自由流转,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拥有了从一个人物意识转入另一个人物意识的媒介,象征物的灵活可塑性同样使得人物间的意识流动既有单向性又相互交织缠绕。《达洛卫夫人》以独特的创造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极为深刻的社会主题。  相似文献   

20.
张馨月 《东西南北》2009,(11):11-11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出场次数不多,在第十三回就匆匆夭亡,所以她给人的印象可能不是太深。但实际上,她是金陵十二钗中最风流妩媚的人物,称得上是“女人中的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