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选用30个省份2005-2015年面板数据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劳动力城乡结构变化的动态效应.供给角度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东部地区老龄化对消费有促进作用,中、西部有抑制作用.需求角度运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东部地区老龄化对劳动力城乡结构变化有推动作用,中、西部有阻碍作用.最后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对消费与劳动力城乡结构效应的影响程度,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论层面从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大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5个效应;实证层面运用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动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建立了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与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显著;消费需求的减少、老龄负担的加剧、劳动力优势的丧失和人力资本积累等问题在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中均产生了阻碍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受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门槛效应和区域异质性显著,地区数值跨越城镇化水平门槛值后人口老龄化对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本文结合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而这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反过来又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文章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分析。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通过影响消费品结构和储蓄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则会导致社会最终需求不足,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华东地区7个省市中的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因子、教育与科技因子是阻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资源因子和就业因子是次要因素,而社会福利和投资因子对其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竞争力提升对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宏观环境;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引导结构升级;依托制造业优势,寻求创新发展模式;主动接轨华东省市,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我国1978-2010年的样本数据,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从消费需求与物质资本形成视角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增长关系,但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只存在阻碍作用;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引起的社会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该作用减弱;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使得该作用加强,但短期内对物质资本形成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乡差距是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立足城乡收入和消费视角,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厘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路径和机理.采用中国2000—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广义距估计(GMM)方法,实证研究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在全国范围内,老龄化是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高级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分析结果显示其对消费差距有扩大作用.考虑了老龄化因素以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呈现反向变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则能够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分区域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各区域内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均表现为扩大作用,且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老龄化的交互作用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影响最为明显,而西部地区的老龄化则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利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对比分析中美服务业增长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及细分行业产业增加值率低,服务业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 差,且逐步恶化迹象明显,服务业总产出转化为国民收入能力较低,可供要素分配的经济剩余较少,服务业做大收入蛋糕能力不强;中国服务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严重失衡,利润 侵蚀工资,资强劳弱,政府过度介入服务业初次分配,出现资本太富、政府太高、劳动者太穷的初次分配格局,形成哑铃型要素分配结构,资本和政府替代劳动者成为服务业要素 收入分配的主角,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收入分配失衡较生活性服务业更加严重,且存在路径依赖特征;这一畸形的初次分配格局导致服务业终端消费率走低与有效供给不足,间接造 成中国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虚高现象,也会影响到消费与投资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则是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有效手段。基于2004—2014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工具变量法,从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从分行业来看,运输和通信服务对外开放对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的影响最为明显,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对外开放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要通过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外资准入门槛、简化投资审批流程、提供良好投资环境等综合措施,积极吸引优质外资流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与城镇化进程存在必然的关联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模糊评价法构造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门槛变量,使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U"型,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阻碍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但是结果并没有获得统计上的支持;在城镇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是非线性"U"曲线,且结果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都会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面对较长时期金融资源配置中严重存在的城乡地域非均衡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非常有必要通过恰当的政策干预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和实现金融普惠性发展,并最终为实现普惠金融促进城乡收入提升和助力新型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1.
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理论框架,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从微观家庭的视角探究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通过降低家庭消费规模、改变家庭消费结构及消费偏好,进而影响家庭碳排放,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碳排放的净效应为正;家庭成员间的决策互动将决定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户主为老年人的家庭中,老龄化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人口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城乡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首先,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包含普惠保险与劳动力转移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模型,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其次,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并结合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普惠保险促进劳动力转移,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普惠保险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动力,普惠保险不仅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直接的缩小效应,还通过劳动力转移这一间接途径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劳动力转移是普惠保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通过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会因家庭劳动力所在地区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相比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普惠保险基于劳动力转移这一中介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从“创新驱动、产业基础、结构优化、效率效益和方式转换”等五个方面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其进行测度,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具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和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真的抑制了消费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平均消费倾向构建的总消费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具有阶段性:1998年之前收入差距的拉大促进消费;1999-2002年期间抑制和促进关系交替出现;而2003以后收入差距的拉大抑制了消费。除此之外,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在整体上具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但当前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皖北六市的实践情况出发,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找出了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利用问题、人才的引进和中心城镇建设。借鉴国际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提出示范区建设的四点措施: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推进食品工业发展;建设产业承接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经济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城乡消费需求平台建设;加强政府合作,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  相似文献   

16.
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一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几乎同步,即人均国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根据其成因,可将中等收入陷阱分为动力不足型、需求不足型、人口政策型和封闭型4种类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力发展经历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存在互动影响的辩证关系:中等收入陷阱会引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动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受阻、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活富裕等战略的实现将极大助力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应不断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激发农村劳动力教育投资动力,降低教育投资成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民族地区2004至2017年数据,测算农业生产力变化并建立以城镇化率和人均可用农地面积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实际效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整体呈稳定提升态势,但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较为明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力提升呈现以人均可用农地面积为门槛的倒“U”形关系;农业技术效率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效益的主要传导渠道,二者呈现以人均可用农地面积为门槛的带有“释放阈值的倒U形”关系。民族地区需在保障农业技术要素稳定投入的同时,加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阶段区域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后续动力。以东营为代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人口、经济、空间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城市化均产生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互动作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化通过人口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地域空间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型四个传导路径进行直接相互作用,并通过四个传导路径之间的作用产生间接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作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与农村老年人口消费构成分布相似,综合考虑个体特征、家庭支持与社会保障三类因素的模型中,个体特征中的收入、年龄、教育等因素对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影响十分显著,尤其是教育对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支持与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研究认为,提高城乡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尤其应当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从扩大老年人基本保障入手,而提高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是扩大老年人基本需求型消费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可以试从增加老年教育投入的角度出发,关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投资消费,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市级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与“时间惯性”,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空间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周围城市的生态效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提升本地区生态效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则会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与城市等级规模有关,在特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生态效率;而在其他类型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