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班级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优秀班级体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育名著<学记>中有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也会热爱他所教授的所有课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班级班风建设,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因素当中,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早期教师是“传道、授业 、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现在,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到来,学校师生关系在现实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在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越来越明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发展,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遭受瓦解,往小的说,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对老师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这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应想办法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蒋立杰  刘玲  师伟力 《职业时空》2008,4(5):109-109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两大要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角色。二者在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渗透于教书和育人的各个环节,其发展以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为核心,辐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是校园人际氛围的主旋律。谋求学校的和谐发展,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刘佳 《现代交际》2012,(2):26+25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师生关系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探究和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本质与特性,一直是中外教育家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在探讨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矛盾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认识.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1.转变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民主师生"观 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要求学生要"唯师是从",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者,过程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学生则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  相似文献   

7.
林茂昌 《职业》2007,(21):25-26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关系.今天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种新形式、新要求的贯彻和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得以最大发展和发挥的必要保障.因此,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们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心须逐步营造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固步不前,仅仅停留在"师道尊严"之上。在新的时代师生关系又有了新的内涵。新时代的教师用科学、普遍、持久、深厚的爱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学生对我们无私的爱回报以尊重与信赖。在平等的前提下建构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变量,其性质与水平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应承担知识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责任。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必然。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要具备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因材施教;民主平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爱学、会学和勇于挑战。文中指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又是其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互动”.要使师生真正意义上互动起来,需要学生在情感上有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同时课堂上师生关系应是融洽的、轻松的:且课堂上应有可供学生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活动。还应注意到由于互动教学活动相对较多,如组织不好,可能使课堂陷入混乱。因此教师应善于监控课堂教学进程,保证课堂互动教学正常运行。也就是说,本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构建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维护良好课堂秩序的教学策略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11.
良性师生关系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社会教育氛围,也促进人才培养和师生共同发展.近年来,师生矛盾、冲突事件频发,我们时常为师生矛盾所困惑,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努力地构建良性师生关系.中学师生关系受到学生性格特征、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家庭培育方式、学校规章制度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师生关系并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问题,而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关系,本篇论文将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方面进行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万军 《职业》2007,(3):69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间是授受型"师道尊严"的关系.要走进引导型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这种师生关系模式,重构民主、平等、合作、参与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娟 《职业》2011,(20):44-44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重新认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吴晓娜 《职业》2011,(12):158-158
一、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新型师生关系是模块教学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便会集中精力地听课、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讲起课来也津津有味。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倾向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个人品质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职业学校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而理智性相对较弱些,对那些他们认为"合得来""看得上"的老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模块教学是教师智慧施展的过程,教师对每个学生满怀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15.
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应通过尊重学生、注重情感、具有服务精神等方式,尽种种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应该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程廷仁 《职业》2011,(12):63-64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形式不断优化,逐渐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死板说教式向民主实践式过渡。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一、创设"群言堂"的民主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知和信息交流的主体,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填鸭灌输,  相似文献   

18.
教师直接承担着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的不当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精神伤害。在现代教育下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1 世纪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培养对象是不能进入一二本院校的一部分人。而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影响各项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对教学质量,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职业发展等都具备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领域,每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婧杰 《职业》2022,(2):47-49
移情机制的介入对于技工学校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许多技工学校由于教师对移情机制重视不够、学生移情能力不足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等原因,师生关系存在"缺情"问题.技工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形成互相理解、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