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沧 《学术界》2002,(5):81-87
经验仅是获得一般性知识的来源。经验主义则是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的障碍。科学史上重大的科学理论 ,不论是“进化论”、“相对论” ,还是诸多社会科学理论都主要不是来自经验。相反都是基于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 ;其研究方法也都是从怀疑和反驳开始 ,往往采用的是反归纳、反实证的“试错法”、“发散式思维”、“多元方法论” ,以及一些非理性的革命方式。  相似文献   

2.
吴静 《晋阳学刊》2022,(4):69-76
与洛克和休谟这样经典的经验主义学者不同,德勒兹和阿多诺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但他们都拒绝以任何超验的形而上学概念来架构知识和理论本身,以生成性分析的方式推进对批判对象的边界和条件的探讨,从而实现内在批判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他们的知识获得方式归结于经验主义传统并无不妥。这样一种理论立场突出地显示在他们关于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关系的解构上。从阿多诺的客体优先性到德勒兹的主体性生成,鲜明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当代理论倾向。这对于理解当代哲学的众多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海》历来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具象化表征,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可是,老人在与海的对抗中,为什么又一再把海当作迷人的“女性”,把与自己对峙的大鱼称作“亲兄弟”,甚至承认自己不禁喜爱它呢?“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显然“对抗论”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其主题。于是,新的补充论点出现了:老人在与海、鱼的对抗中感觉到了自然的智慧、永恒和伟大,并无形中与其浑然一体了。那么,使二者浑然一体的内在依据又是什么呢?或许,结论的局限正来自角度的局限,换一种角度考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德勒兹仍然坚持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断言,凸显了德勒兹与马克思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德勒兹认同于马克思,继承了其革命与历史的基本主题,并沿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术语;同时德勒兹却通过政治隐喻的研究方法颠覆了马克思术语的原初内涵,从而导致了对马克思思想的实际背离.德勒兹之所以仍将自己视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应是一种决不妥协的拒斥,并伴随着强烈的颠覆性.他在不断调整中继承了68革命的某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逻辑经验主义看“自我中心困境”杨生平本文着重立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分析,来说明它对“自我中心困境”的克服。一、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是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中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代表者们主要是从保证认识过程的科...  相似文献   

6.
同其他后现代哲学家一样 ,批判性地反思近现代主体一直是德勒兹反传统理性主义的中心支点。在其主要代表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 ,德勒兹为我们提供了“欲望机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概念 ,这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进行的重铸新的主体模式的尝试。这种主体模式借助于传统主体的形式却有着不同于传统主体的旨趣 ,它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原则 ,倡导去除一切形式的“规范化认同”和“能指之暴政”。德勒兹的后现代主体本质上不过是逃脱了资产阶级的现实原则、逃脱了超我和自我的压制、解除了辖域化和编码的欲望之流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7.
张连富 《北方论丛》2015,(2):121-128
托马斯·里德是第一个正视休谟哲学并在哲学上做出正面回应的哲学家,他正确地看到了休谟哲学当中的经验主义,但却未必正确地理解了它。正是由于这种片面性,里德仅仅把休谟看作洛克、贝克莱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并且看作完全消极和破坏性的怀疑主义者,而没有看到休谟哲学背后深层次的自然主义,因此也没有看到休谟的“经验主义”与洛克、甚至贝克莱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符号互动论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实用主义的传统,它把米德有关自我身份通过社会角色而确立的观点和杜威有关理论作为解决生活问题工具的观点应用于社会研究。符号互动论一方面看到了自我以及意义解释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想坚持社会理论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性地位。这要求符号互动论能够发展出一种把“意义解释”与“经验检验”结合起来的方法论路线。然而,这是一项很难贯彻落实的事情。布鲁默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人物,以其为中心来阐述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前提、社会观念、方法论步骤及效应,可以发现尽管符号互动论提出的解决方案还很初步,但它的构想在当代社会理论的转型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发酵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中间,在我国哲学战线上有过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据说这场论战是由杨献珍同志解释“合二而一”论挑起的。然而人们并没有看过杨献珍同志解释“合二而一”论的文章,因此这场同假设对手的论战,就只能以“批判”者暂时宣告自己的“胜利”而留痕哲史。在批判中,对于最初提出“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的古人方以智,也遭到株连,进行讨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批判始终存在着疑问,有些同志一直认为“合二而一”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理论问题,并不是不能研究的科学禁区。我认为,要研究“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就必须对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提出的“合二而一”的原意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科学,又是发展的科学。所以人们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发展学说。它是要发展的,一定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怎样发展?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各种挑战。有些同志说它“过时了”。既“过时”自然就以别的东西代替它。有些同志以“怀  相似文献   

12.
吴娱玉 《社会科学》2021,(11):179-192
1958年,法国新浪潮电影横空出世,它标新立异的理念、前所未有的构图、脱节缓慢的节奏让之前电影理论的阐释功能瞬间失效,急需一种新的电影理论来描绘这一变革的来龙去脉和逻辑理路,而德勒兹的电影两部曲以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区分非常精准地把握并解释了这种转型背后的两种不同认知模式。但甚少有人追问这种理论转折的建构中,德勒兹启用了怎样的思想资源。事实上,德勒兹汲取了阿尔托"思维的无力"的论断、尼采"悲剧诞生"中的音乐排布、小津安二郎的静物关照和时间呈现等思想,从思维、声音、时间三个角度解构了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传统电影理论,完成了从运动影像到时间影像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验主义认识概念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深入分析了阿尔都塞对“经验主义认识概念”的批判,提示了一个我们过去在研究阿尔都塞中完全忽略的东西,即阿尔都塞假斯宾诺莎观念所作的认识论分析。在阿氏看来,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是根本异质的;认识对象生成于独特的思维生产方式(编者加)。  相似文献   

14.
杨艳 《浙江社会科学》2023,(5):114-119+128+160
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以差异性逻辑颠覆同一性逻辑,体现了“重复”作为“生成之在”的生成性意义。作为一种以“重复”为基础,表达事物在保留核心元素之上反复缠卷的演化方式,中国文学的回旋诗学运用重复修辞呈现差异,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核上同样体现了生成论意义。以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为视角,“回旋”的反线性时间特质与德勒兹的时间理论相契合,视时间为差异瞬间的共存和循环,揭示了差异性世界的生成方式和生命的创造性本质。  相似文献   

15.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下学上达 文质相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21世纪,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时,研究一下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以孔子有关论述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并赋以现时代的解释与涵义,足十分有益的。孔子说:“下学而上达。”又说:“质股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义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句话表达了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思想。下学,学习知识,了解具体的事物,掌握形而下的东西;但是,要上达,要超越知识,去了解知识所载有的精神,去领悟具体的事物所包含的抽象本质,去达到形而下的东西所体现的形而上的东西。如果现在把“文”理解为知识,理解为形而下的东西,把“质”理解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展开了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难以避开的一个“操作面”,并已初获成果,值得高兴。问题是,在一些论者那里,“主体性原则”被解释成一种否定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的东西。李惠斌同志《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一文(《光明日报》1989年7月17日),便是典型的一例。它征引了七段马克思的话,三段葛兰西的话,论述自己的“实践本体论”。这种征引,以及作者对它们的发挥,把马克思和葛兰西均刻划成避开唯物和唯心基本分野的“实践本体论”者,这显系误解。本文将逐一分析李文对这十段话的误解,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严复对中国富强的追求,使得他反对中国传统中阻碍中国进步的东西。他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使他理解了中国之所以落后英国之所以先进的宿命的命运,在于两国对现实完全不同的体察。所以,为了追求富强梦想,他反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即起码的“政治道德”。而他分析这些所谓的“儒者”反复的原因在于缺乏作人的宗旨,只不过是为了追求官位。他为了自己的宗旨,决不与袁世凯合作,为其复辟帝制制造舆论。他对袁世凯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为他的“训练新军”成就而自豪,又为他的复辟帝制的愚蠢行为而叹息。  相似文献   

19.
德勒兹和伽塔利使用卡夫卡在《日记》(Tagebücher)中提出的“kleiner Litteraturen”观点,提出了次要文学(Littérature mineure)的概念来解决当下主流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德勒兹和伽塔利认为,次要文学不仅仅是使用小众语言的文学,而且是在广泛使用的语言中“次要化”后应用于文学的一种形式。这种文学形式突出了语言的解辖域化和个体事务的政治性,以及文学的集体价值和革命潜力。德勒兹和伽塔利指出,通过次要文学所产生的文学机器,可以对现有的话语体系发起挑战并揭示出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隐晦问题,最终通过文学来影响社会进而生成微观层面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一经验主义(或称经验论)在我们这里名声很不好。且不说以往的哲学著作,就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哲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仍这样解释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轻视理论,夸大感性经验,否定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在实际工作中狭隘保守、目光短浅。”经验主义有许多派别,以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说,是重视归纳、分析、比较和实验的,把局部经验误认为真理不是它的特点。从培根以降包括工具主义创始人杜威和提倡逻辑实证论的罗素等等,他们都是思想家,说他们都轻视理论,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