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酬赠诗的产生,当在魏晋时期。当时,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人的意识也开始觉醒,诗人们开始注重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喜怒哀乐。适应诗人之间社会交往和传情寄意的需要,酬赠诗便应运而生。由于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不少人便以为,此类诗作多言不由衷,尤其是酬答的对象地位高于作诗者自己时更是如此。因而对这类诗便也颇不以为然。例如王国维先生就曾在其诗论《人间词话》中说道:“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言,则于此道(指诗词之道──文作者加注)已过半矣。”王先生之论,当系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2.
李愿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章太炎以法相唯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吸纳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和叔本华的思想,并展开积极的批评:以"三性"说为依据,建立真如本体论,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物自体、以及有神论、唯理论等各种哲学思想;对西方三段论、<墨子>的名学和因明学三支论进行比较研究,突出因明三支的优点.同时,以佛家"四分"为依据,吸收康德等人的先验论,批评其不可知论;批评进化论的乐观主义和黑格尔绝对精神观念中的强权主义,突出个体自主和独立.其熔铸东西思想于一心的哲学思考,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拙文《两种〈水浒〉,两个宋江》在《学术月刊》(1979年7月)发表后,魏克明同志发表了《金圣叹与〈水浒〉》(载《解放日报》1979年9月21日)一文提出驳难。魏克明同志不考虑他所用来作为论据的金本的反动序批文及噩梦,并不是金圣叹的由衷之言;却指责我无非是“简便地”“用 相似文献
5.
审美经验有何特性,审美对象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些美学和艺术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茵加登的阐述和回答,在论述的精细、角度的特别以及结论的新颖方面都给人一定的启示,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王万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4)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言本书“大旨谈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列它于人情小说中。人情者,人之常情也,亦即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感情,诸如儿女真情、男女风情、闺阁闲情、世态人情乃至政治感情等等,都可包括在内,可见情的范围是很广的。但是就全书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而言,《红楼梦》着重谈的仍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思想感情,谈他在自己 相似文献
7.
<正> 王夫之以其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勇气和绝无依傍的精神,反映在诗论上,常常成为敢与俗异的特见。其中不乏精金美玉、奇花异葩。他的诗论,偏重于欣赏方面的探讨,注重诗歌艺术性,“处处在指示人如何读诗,如何领悟诗”(郭绍虞《出国文学批评史》)。最突出的是对情景问题的论述,精辟独到,为诗歌艺术欣赏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报告文学从萌芽、发展到形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侪身于小说、戏剧等语言艺术之林,已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发展着。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艺术家为了影响别人,应该是一个探索者,应该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探求。”“只有他在探求,观众、听众和读者才会在探求中和他打成一片”。(转引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第一集,第201页)这种探求,不仅在于洞悉生活的底蕴,捕捉闪光的思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在于寻找与把握最恰切的表现形式。时代生活的急剧变化、发展,在作家面前呈现出新的世界。这也要求作家以新的笔墨去表现。 相似文献
9.
杨山是位值得研究的诗人。他写诗的高峰期不在青年,而在五十五岁以后。准确地说,是从新时期开始,他是诗龄愈高,诗情意浓,诗心愈炽。诗,是他的灵魂,是他的生命。他守卫着诗坛就如同忠诚的战士守卫着阵地。他在《致方敬》一诗中,称自己为“不撤退 相似文献
10.
张林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33(6)
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藏戏作品不可能成为私人财产;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传统藏戏作品依然作为公共产品为广大藏族地区的藏族同胞所分享,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和藏语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独立于知识产权之外的藏戏艺术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健康发展,而藏戏表演程式中所包含的惯例表明:智慧劳动成果实现其经济价值时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来自西方的知识产权思维模式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艺术思想史上两种不同的艺术观。它们之间,有时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兼容与同一,有时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对立与斗争。这个问题不仅在各个时代的当时就牵动了艺术思想史家和批评家们的触须,而且直到现在,也在不断唤起人们的兴趣。但是,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只把它们当作一对对立的艺术思想的范畴,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显然,这样一种研究,既有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性质,又有把观念同历史相分离的唯心论性质。本文主旨在于在摒弃这样一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这一对从经验直观看来似乎是同时并存的范畴描述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之宫,谁无爱美之心、审美之趣!但什么是审美,审美活动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却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就是想对审美的规律和根本特征作些初步探索和说明。审美是一种情感(广义的)判断。当人们面临着一种美的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荡气回肠、兴奋喜悦之情。但若问他为什么喜悦,却往往难于明言。古人常说:“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欣赏介于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首先,蒲松龄诸多“异史曰”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二者对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与发展趋势,及其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民族作家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语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试验,他们反对把语言当作简单的认知工具,对他们而言,语言首先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和权力,词语首先必须以神话的方式被设想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和力量,而后才能被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工具,一种心智的求知原则,一种精神实在的建构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这样语言就获得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语言成了使存在向人们呈现的方式.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对语言进行多方面的实验与突破,不仅促进了中国汉语言的发展与完善,使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而且更新了中国民族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塑造了一种创造、创新的语言传达模式. 相似文献
17.
清人罗浮居士的《蜃楼志序》,对小说的结构艺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无甚结构而结构特妙。说得颇为深刻。“无甚结构”,并非说没有什么结构,而是指那种没有显露人为痕迹的结构。也就是说,要巧夺天工,宛然自成,这才称得上最好的结构。这是对小说结构艺术的最高要求,也可以说是对明清作家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理论的高度概括。“无甚结构而结构特妙。”如何达到“特妙”?从哪些方面着手?明清作家已经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三千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研究其特色,总结其规律,这对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是必要的。文学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艺术构思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只就“情景交融”的传统要求,对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艺术构思的特点作一试探。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初,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就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了"了解之同情"的原则.他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源于作者“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文章还从诗歌本身发展的要求、审美时尚的影响、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气质和心态等四个方面对这一审美趣味的形成进行了新颖而又富有说服力的分析。最后,文章还论述了韩诗的这一审美倾向对宋诗美学风格的形成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