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学术界分别研究“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思路不利对问题深入分析的情况,本文在考察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及流变以后,认为这是两个相通的概念,只是立论的角度不同。并且从“苏格拉底对话”的角度分析了“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艺术生成。  相似文献   

2.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黎明之前》为例,将布斯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和伊瑟尔接受美学的隐含读者概念联系起来,把影视作品创作和欣赏视为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以此考察文艺批评理论在现代影视传媒语境下的拓展和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含编剧"、"隐含导演"、"隐含演员和"隐含观众"的理念,以此揭示从静态文本到动态影视作品的形成过程中,编剧、导演、演员"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融合和分离。作者详细分析了由于观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需求差异,尤其是受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影响,以及他们在影视欣赏中不同的移情程度,而导致的对影视作品中"空白"的不同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提出到最终走向完全对立,围绕其产生机制,不可靠叙述经历漫长的嬗变过程。不可靠叙述最早由布斯提出,后经费伦和查特曼的继承和拓展,成为了完整的叙事学理论;布斯使用修辞方法从隐含作者的角度分析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里门一凯南淡化隐含者的存在,从叙述者的角度阐释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从而偏离了布斯的不可靠叙述理论;纽宁使用认知方法从读者的角度阐释了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最终走向了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5.
否定现实作者与文本间的联系是“隐含作者”理论所普遍存在的误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 ,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 ,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否定现实作者与文本间的联系是“隐含作者”理论所普遍存在的误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 ,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 ,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8.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章的一种类型,公文写作遵循文章规律和写作规律。无论是从动态的写作过程,还是从静态的文本分析 看,公文写作都不可避免地带入写作者有节制的情感。作为公文写作审美特性的内在标志,这种情感结合公文材料最终表现 为更加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这个形象便是“隐含作者”(借用布斯提出的概念)。它对于公文写作具有整体把控作用并且引 导读者,发文机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寄寓其中,它是读者阅读公文文本能感受到的。隐含作者形象的把握对于公文 写作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认为文品是人品的投射与镜子。但是,文品与人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统一和协调,两者分裂与相互矛盾的情况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作者及其作品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隐含作者”的形象。“隐含作者”与实际作者有时距离较近,但有时却差距甚大。“隐含作者”的艺术真实性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中,不断超越双方的狭隘与局限而得以生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作者超越功利自我向审美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且,作者的这种超越,要经过内心的搏斗与灵魂的苦痛。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时,既要看到作品对现实生活形貌的超越,又要看到作品对作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隐喻作为重要的艺术手法,仿佛“阿丽安娜线”贯穿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八个部分中。杂乱无章隐含着过渡时代的动荡对家庭及社会的巨大冲击;赛马场喻为角斗场,标志着整个贵族社会文明的衰退;生与死、“同心说”暗示着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漩涡则是作者有意制造的安娜悲剧性格的形象隐喻。隐喻是托尔斯泰遵循艺术规律架构作品表达道德理想的“引路石”,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借助语境对语言编码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指向.从语用学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人称指示语用法的异同,揭示了人称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隐含作者"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但该概念和文本阐释方法为人们呈现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可以将其延伸到其他叙述文本和叙述形式,任何符号文本的背后都有一个隐含作者。隐含作者也存在于品牌符号文本中,品牌形象就是品牌"隐含作者",是"代理作者"与"推论作者"的合二为一。而作为品牌文本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诉求对象,品牌社群是品牌的"隐含读者",直接影响着品牌"代理作者"与"推论作者"二者融合的程度,也决定着品牌形象的清晰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用“品味”、“体味”、“咀味”、“寻味”、“玩味”等概念来表示艺术接受活动,并由此形成“品味”的鉴赏理论和接受理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能够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理论成果。文章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成果为参照,从现代理论的高度对“品味”的接受方式进行审视,并通过对其心理过程、思维特征和审美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具体阐明了它是一种与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结构相对应、有着深层的接受指向,且深入揭示艺术接受活动中种种复杂的心理奥秘和心理功能,并充分反映我们氏族的思维性格和文化精神的艺术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语用预设的两个基本特点是共知性与合适性,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单向性。单向性语用预设的形成原因是说话者提高语言交际效率的需要,说话者对听者背景知识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说话者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理解,说话者带有某种隐含意图等。预设的单向性通常不会带来会话的困难,这是因为合作原则在预设行为及话语理解过程中起着约束作用。尽管如此,交际者出于某种意图,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出"不合作"现象也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的标征,是人性的外化。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息接受概念以及对它的解释,我们可以分析和推知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状态、规律和特色,因为信息接受的话语就是接受主体的“自画像”。本文通过对若干信息接受概念的考证、辨析和梳理,结合相关资料和当代科研成果加以分析和论证,发现“观”、“味”、“知”是三个具有中国特点的接受概念,其意蕴反映了中国古代受众的特殊接受状态。文章还揭示了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五大特色:(1)虔诚性与严肃性;(2)咀嚼性与反复性;(3)细致性与深入性;(4)层次性与递进性;(5)联系性与窥探性。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红楼梦》之所以魅力永存 ,正是因为其作者在本文中特别强调了艺术本文与读者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就是X”这一结构。它表示说话者对谈论对象强调性的确认与肯定,但说话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倾向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体会。但是,所有这些意思不能单单通过构成“X就是X”这一结构的成分的形式或意义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整体性特征。此外,对构成“X就是X”结构中的“X”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就是”的分解与其表达的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