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海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59-61
先秦时期的墨学代表了劳动人民群众阶层的利益和愿望 ,被称为平民显学。其伦理思想中蕴涵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民性品格。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性”特征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显现 :第一 ,“兼爱” :追求民主平等的重民思想 ;第二 ,贵义、尚利 :体现以民为本的惠民思想 ;第三 ,“天志”实现民意代替天意的保民思想 相似文献
2.
杨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93-95,108
"尚同"是墨子十大主张之一,意思是说人们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领域内关于是非善恶的意见要统一于上级,小至一乡一里,大至天下,都要逐级上同,直至天子统一于天.墨子认为这是避免纠纷离乱,使社会得到治理的根本措施."尚同"体现了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它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论文从"尚同"提出的原因,"尚同"的含义、方法、目的如何,"尚同"的理论依据怎样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以便向研究墨子的专家、学者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孟凡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60-62
墨子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兼爱”立足于人的生存权利,从道义与功利两个方面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心;“尚贤”立足于社会治乱的目的,要求为社会弱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维护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墨子言行一致,舍生取义的实干精神,真正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借鉴和吸收墨子的言行,对于我们如何扶助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墨子的天、鬼、命观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奕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3):14-18
从墨子的兼爱出发 ,结合中华农业文明的特征 ,阐明兼爱、天志、明鬼、非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 :天志、明鬼、非命不是单纯的宗教思想 ,同时还充当着墨子施政思想的辅助工具的角色 ;他的天人观是一种顺天有为的天人合一论 ,其思想前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刘丽琴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1):92-94,98
学术界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人格特征的分析,没有深入地探寻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缺乏理论根据.从人格精神的角度分析墨子思想,挖掘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根据,以此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是:贵义是墨子人格精神的核心;天志是墨子人格精神的终极依据;兼爱是墨子人格精神的道德总纲领;重利是墨子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墨子人格精神正是通过内在的贵义尊天的精神与外在兼相爱、交相利的品质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刘丽琴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学术界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人格特征的分析,没有深入地探寻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缺乏理论根据。从人格精神的角度分析墨子思想,挖掘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根据,以此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是:贵义是墨子人格精神的核心;天志是墨子人格精神的终极依据;兼爱是墨子人格精神的道德总纲领;重利是墨子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墨子人格精神正是通过内在的贵义尊天的精神与外在兼相爱、交相利的品质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高秀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55-59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帕林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3):119-122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 ,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认为“天”是现实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人必须顺天意才能得天之赏 ,才能达到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的目的。墨子的宗教思想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也并非墨家学说的主体 ,但却是为其主体学说服务的。探讨其宗教思想价值 ,是研究墨子学说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先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30-35
墨子哲学思想核心是兼爱,"兼"的整体性的内涵就意味着我与他人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也就决定了我必须没有等差地去"爱"所有的他人,并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斗。而实现爱利他人的根据和保证则是"天志"与"鬼神"。 相似文献
10.
吴先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墨子哲学思想核心是兼爱, "兼"的整体性的内涵就意味着我与他人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也就决定了我必须没有等差地去"爱"所有的他人,并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斗.而实现爱利他人的根据和保证则是" 天志"与"鬼神". 相似文献
11.
张舜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23-27,37
儒家伦理,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生"的伦理。儒家围绕着"生"与"天"、"生"与"命"、"生"与"性"、"生"与"德"等多重关系,以及求"生"、养"生"方式等多个方面,赋予了"生"以深刻的伦理内涵,从而形成深刻的儒家"生"之伦理思想。儒家这种"生"之伦理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及当代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24-28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余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132-134
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荀子君子观的核心是"礼".荀子的君子观既是对孔孟君子观的继承,又与孔孟君子观有较大的区别.孔子君子观中的许多内容符合人性的需要,荀子的君子观则相对狭隘、偏激,很多言论违背人性,违背教育与学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张舜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3):294-299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正义论》的问世扭转了欧美上世纪初以来的逻辑推理和逻辑分析的伦理学传统,使伦理学重新回归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他通过对传统的社会契约论的改造所提出的正义的两个原则旗帜鲜明地对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驳斥.自由的优先性原则对自由权利的坚持必须着眼于个体权利的真正实现,差别原则表面上看是对弱者的偏爱,实际上却是着眼于人类整个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与正当合理性的维续,明确了正当对于善的优先性,驳斥了功利主义对个体自由的工具化倾向,并对善的分配方式给予了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7.
罗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34-37
朱一新以义理为枢机会通汉宋,一方面用它来维护汉学正宗,批驳汉学末流;一方面用它来维护宋学正宗,批驳宋学末流。朱一新批评春秋公羊学,多次为古文经辩护,并非简单地持古文家立场,而是坚持以儒家根本大义统合今古。在清末宋学衰微时期,朱一新以一种更具可接受性的坚持义理、批驳异端的方式维持了宋学精义。 相似文献
18.
徐锦中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83-87
本文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从产生背景、基本理论、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石里克的伦理学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伦学反映着各自社会经济关系,因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同是把快乐论作为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功利主义凸显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石里克强调社会利益主体的快乐;边沁、密尔始终无法圆满解决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而石里克较好地处理了"求快乐"与"利他"的关系;石里克采取的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比功利主义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文人·儒家思想·游侠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54-59
中国古代的文人永不消歇地歌赞游侠,实质上是借以抒发其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积极入世之情。文人与游侠精神的紧密关联有其深层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儒与侠这两种文化形态的相通与互斥对于文人的深厚影响。一方面,二者在讲义、讲信、讲人格的独立平等、讲复仇等方面的相通使得文人情感在一定情境中往往会表现出激切的特征而与游侠连接。另一方面,二者的柔刚对立使得柔性的文人希望获取游侠刚性精神的济补而形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勾振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2):7-11
本文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核心,从道德根源、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三个层面上,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二重性分析,并指出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根源上间接反映出的唯物主义因素以及道德原则"仁"、"孝悌"、"忠信"、"礼义"等规范所含有的合理成分,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应相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