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部六省会的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南昌的科技总体发展不足,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位次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南昌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底子较薄、科技人才短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城市内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外经济合作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培育科技创新的思想意识;创造适宜的科技创新环境;引进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队伍;加大科技资本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基础研究投资;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以大力提高南昌科技竞争力,促进江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收集2000—2009年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用 DEA 方法分析各地区科技创新绩效,得出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趋势与阶段性变化情况.分析表明:湖南、湖北两个省科技创新绩效领先于其他四省,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在2000—2009年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江西、山西两省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中部地区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是推动新一轮中部崛起的关键.基于省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后,从样本整体来看,中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与规模效率值呈现下降态势,而纯技术效率小幅增长;就个体而言,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省均处于综合技术前沿面上,并且一直位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而江西、湖南二省则位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环境因素中人均GDP变量对提升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有负向作用,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利因素.应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4.
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来研究。统计资料的测算比较表明,中部六省省间经济增长差距过大影响城市化进程;以2002年为界点分析1995至2007年中部六省城市化对省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M-R-W趋同分析模型研究显示2002年以来城市化对缩小中部六省省间经济增长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部六省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差距不利于中部城市化发展,特别是用城市群形成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战略将是继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将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部各省纷纷表示要主导中部的发展,要起“中部龙头”的作用,要率先崛起。本文用计量经济学有关的知识,分析了中部六省的经济梯度格局发展概况,认为中部六省应作为一个整体板块来崛起,应该加强合作与协调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逐渐取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产业趋向集中,创新能力强等特征。借助武汉的区位及科技资源等优势,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科技特色,加强制度创新,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环境,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贷款融资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剧增 ,但由于存在诸多问题 ,其融资的状况不容乐观。为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政府、银行和民营科技企业等应携手努力 ,创造条件 ,开辟适合民营科技企业的新型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制定的若干政策入手,着重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所产生的效应,提出要使民营科技企业尽快发展、壮大,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以多种方式,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快自身体制和机制建设,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是指民营科技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促进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效率的服务网络。近几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得到日益加强,但由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存在许多困难,表现为服务体系模式不明确、中介服务功能单一、创新服务网络化协作较弱、立法管理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规范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以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中产生、发展的新生事物。它以新型的运行机制而见长于经济,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引导、扶持和鼓励宁夏民营科技企业对振兴宁夏经济、实现“科教兴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宁夏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速度低、效益差的现状。必须努力为宁夏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快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切实加强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引导和服务,注重加强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建设,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用人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民营科技企业是在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山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剖析了民营科技企业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了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领跑者。在沿海地区经济崛起过程中建立民营科技企业以知识资本为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体系,构筑企业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区域竞争优势体系,构造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的源动力优化体系,创造企业基于发展优势的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模式,是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唐山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唐山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快发展唐山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衡量中部六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内容上以中部六省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展开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整体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作用发挥。所以,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要获得较大发展,必须加强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速其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本论文针对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借鉴西方国家中小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西部民情,提出了加强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苏州市民营科技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正在成为苏州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新兴力量。但发展中的苏州民营科技企业 ,也存在着发展速度慢、规模小、管理人才欠缺和未形成优势产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最主要的是 :营造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建立和健全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的内部机制 ;以及加强社会服务等  相似文献   

17.
民营科技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新事物 ,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必然。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并把产权不清作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加以重点阐述。此外 ,也说明了当前国际上掀起的知识经济浪潮、中小企业发展热潮、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等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应着力于企业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创新,具体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以政府为创新主体的环境创新.通过民营科技企业和政府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双重主体的创新模式,促进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民营科技企业涵义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立法现状,指出我国民营 科技企业法治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法治环境建设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实现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总结1992年以来十年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演进、发展的态势及政策选择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加深全社会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