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巴托克《小宇宙》作品的多调性多调式、调性种类划分方式、调性确定的手法,和声思想、轴心体系、和弦构成,以及集合截段音级集合数目与音程含量的关系等作曲技法研究进行了疏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巴托克《小宇宙》中153首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调式音阶入手,将其调式音阶构成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八声音阶、人工调式音阶等多种音阶,进而对这些不同音阶在作品中横向上与纵向上的重组、分配、安排进行探讨,以窥探《小宇宙》创作思维"大世界"的主旨。巴托克这种运用音阶多样性的创作手法可以给作曲创作带来新思路、新技法。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复调写作当中,模仿声部和原始声部一般是在同一个调式上的,但是巴托克作品中模仿声部的调式、调性,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他挣脱了传统复调写作音乐的束缚,使模仿对位的写作手法出现了双重调性的思维,并将其自由运用,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复调写作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略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巴托克致力于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音乐资料,把民族音乐的素材融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他用自己的音乐完成了民间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在和声运用方面,为了突出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巴托克力图摆脱严谨的传统和声条框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表现手法,他将匈牙利民族调式和大小调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原则、和弦外音的观念、调关系的理解、转调及扩展半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他对传统的和声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在和声表现力的运用上,极力体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的调式和声结构.巴托克的和声手法的运用以及和声风格的特色非常接近于我们民族的调式和声的特点,因此也非常适合于我们在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撒拉族民歌的调式结构是多样的,但其强调属音到主音,或下属音到主音的调式功能关系,不仅使调式和调性的布局很有逻辑性,而且极具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民乐五声调式在保持其自身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广泛吸收外来作曲技法,突显出五声调式对其他调式和声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也为五声调式音乐的色彩表现力增添了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性调式的“正音”,除这五个正音外的音都可以从广义上归为“偏音”。从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可见,偏音引起的离调、调式交替与调式综合、多调性、转调,对和声力度与音乐情绪影响效果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文金先生在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时 ,结合调性思维的方式 ,将民族音乐中的“声”的润饰技巧 ,扩大地运用在音乐的陈述、展开及结构形成过程中 ,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及音乐形象带有了“诗韵”的气质。在西方音乐中 ,音乐的展开是在主题及其动机通过和声、调性、织体等作曲技法的运用来进行的。而在作品《秋韵》中 ,刘文金以中国传统音乐的线型思维方式 ,将调性发展手法巧妙地运用在以乐句和乐段为结构单位的展开中 ,产生出类似中国画“大写意”的艺术效果 ,很好地体现出作品标题《秋韵》所要表达的内涵。整个作品的“意韵” ,在音乐内在结构力的不断形成过程中被逐渐体现出来 ,较好地实现了作品整体结构上对“大写意”———“神韵”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则是通过对音乐的音高、音色、强弱、长短的控制和对音列、音阶、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的组织构成艺术的表现手段,诉诸于学生的听觉,产生情感的激发作用。这种教学是一种动态艺术教学。由于音乐的语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演绎性,或曰不确定性,人们对音乐的感受需要依靠艺术的联想,通过情感作用而与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所以音乐教学不能也不可能离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训练。它是指合理、有效的思维程序和方法的形成训练。在高等学校音乐课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斯克里亚宾《五首前奏曲OP.16》的调性思维基础、曲式结构特征、和声思维模式及其“多层面”技术手法的分析和研究,以探寻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表述方式为主线,辅之以对实际作品细部构造元素的剖析,从而达到解读斯克里亚宾“另类”的内心世界和耐人寻味的个性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副属和弦的运用突破了大小调自然音体系,引入了非本调的变化音或变化音和弦。运用副属和弦要把握旋律条件、节奏条件和曲式位置,把"好钢"(副属和弦)用在刀刃上(全曲情绪发展的至高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乐感”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经常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乐感的审美体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它集中了音乐表演中的音、情、技、意、境、力等多种感知因索的综合。乐感审美体悟的深化运动方式以唤情结构、环境音画勾描、音型动力构型、动作技能的高智能组合等程序的最终完善形成音乐环境心理中的“三境重合”。乐感审美体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音乐表演意识中的力型意识。它需要演奏(唱)者将意识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活的音响材料、技术密码通过艺术表演化为一种特定的力的呜响,最后形成音一心一力的“轴心”效应。这样,乐感既能造成演奏(唱)者全方位、多视听的联觉效能,又能促进音乐审美和音乐训练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方音乐发展至20世纪以来,各种名目的“现代派”(先锋派)音乐样式蜂起。它们的宗旨均为“最大限度地与传统音乐绝裂”,各种音乐要素诸如调式调性、节奏、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以及配器法无一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其中以调性首当其冲。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方大——小调体系在经历了瓦格纳、德彪西之后,已经处在全面崩溃的临界点位置;  相似文献   

13.
弗兰克是“法国近代音乐之父”,其《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被视为世界小提琴的经典作品。博采众长使弗兰克的该作品具有法国气质的织体、清晰的句法、传统的和声语言、三度调性转换、精致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对后世音乐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大量的二胡作品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类调式旋律的构成、发展与“三音组”的内在联系又是那样的密切。数年的学琴、练琴、教琴,使我从中颇受教益,下面就把握这类调式在二胡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作些探讨。 一、“三音组” 我们知道,五声调式是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其中,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为其旋律进行的基础音调。 A、“三音组”的类别  相似文献   

15.
“四小金刚”之一的《哨妹子》是赣南采茶戏优秀传统剧目的代表。这一剧目两位人物的音乐主题特征鲜明;调式以d商调为轴心。同时运用“犯调”的手法增加音乐的色彩;曲体结构以单乐段结构为主。通过多种旋律发展手法的运用体现起、承、转、合的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简析序列音乐及简约派音乐风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使传统的调性音乐走到了尽头,开创了自由无调性音乐,十二音序列音乐,后来又被其他作曲家继续发展为整体序列音乐。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简约派音乐,摆脱了西方音乐追求戏剧性高潮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世纪现代乐派的创作思维与技法为切入点,以现代乐派调性特征为辨析对象,运用比较法和实例分析法对调性思维的沿革过程、调性发展的主要途径、调性对位的特征、多调性对位的历史渊源及多调性对位的类型作出论证,以此说明多调性创作作为20世纪初开始的新型调性思维,是20世纪现代乐派作曲家采取的一种既脱胎调性体系又力求远离调性体系的重要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读谱方法同调性调式思维方式一致,无论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运用,还是对于包括声乐器乐在内的表演技能的学习和演绎活动,都有极大便利。读谱方法同调性调式思维方式不一致的情况,对于乐器演奏教学来说似无大碍,但是对于传统的大小调式和五声调式的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创作活动来说极为不利。鉴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理论教学,应该提倡运用同绝大多数接受教育者的调性调式思维能力一致的首调读谱方法进行,改变用定调读谱方法学习音乐理论,用首调思维方式进行音乐创作和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两相矛盾的被动局面。当然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音乐的大小调式和五声调式的调性调式系统的基础上的。对于无调性无调式的诸如十二音序列音乐等流派的现代音乐来讲,自然不存在首调思维与首调读谱的问题,也就不存在着读谱方法同调性调式思维习惯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在我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桑桐早期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夜景》三首作品来看,虽有较多传统形态的和弦,但也尝试运用半音和三全音构成的和弦以及纯四度与三全音叠加的和弦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调性的确立,为多调性的产生带来了可能,奥尔加农呈现两个调的平行运动为多调性的产生埋下了种子,交替功能为多调性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调的分裂终于导致了多调性的诞生.多调性的产生是技巧发展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