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胡赛尼因对阿富汗社会的细致刻画和深情书写而蜚声国际,其作品视角独特、语言质朴、题材敏感、启示深远,并由此引发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外学界对胡赛尼作品研究呈多元化趋势,而国内研究则局限于对现有国外研究的进一步阐释.本文提出应重视胡赛尼作品在后"9·11"背景下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的移民文学属性、揭示其独特的文化桥梁功能与影响力、并加强胡赛尼研究的中国化与原创性进程.  相似文献   

2.
胡赛尼是移民至美国的阿富汗人,他凭借《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两部小说成为当红作家,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胡赛尼的阿富汗人身份使他能够很好地深入阿富汗人的内心世界,并发掘出他们所珍视的东西.胡赛尼的美国人身份使他能够用美国的意识形态和语言去解释这些东西.胡赛尼作为移民的双重文化身份使他能够理解阿富汗,也能够理解美国,因而可以作为阿富汗的代言人,将阿富汗介绍给世界.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911事件”后阿富汗和阿富汗人在西方的负面形象,还阿富汗人一张人性的面孔.  相似文献   

3.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胡赛尼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小说中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揭示小说中所描绘的战争带给自然的破坏、阿富汗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失衡现象,探讨其中的生态意蕴,探寻作者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卡勒德·胡赛尼是21世纪美国的文坛新秀。其成名作《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激起读者和文评家的强烈反响。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往事及其对阿米尔的影响展开,叙述了阿米尔犯错、悔过、赎罪的经历,同时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阿富汗社会经历的政治动荡与变迁。作品中呈现了多种身份认同的错综纠葛,主人公阿米尔在各种文化身份之间挣扎、斡旋,历尽艰辛,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逐步完成了自我认同。阿米尔的自我认同之旅体现了作为阿富汗裔美国作家的胡赛尼的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5.
"原型批判是在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最重要的三个心理原型:阴影人格、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在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以玛丽雅姆为典型代表的传统阿富汗女性的心理与人格中,坚忍与脆弱、冷酷与慈爱、粗暴与温柔等看似矛盾对立的品性融于一体,呈现出了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性格特征。作者从玛丽雅姆这一女性人物形象发散开去,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以及阿富汗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社会现状,展现了作者对于战乱中的阿富汗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发表让读者对这片灾难深重的阿富汗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最终也成为主人公阿米尔对索拉博的诺言。阿米尔的人格发展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线索。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阿米尔迷失的原因,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以及最终完成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堪称为惊世之作。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及对于祖国的复杂情感,文章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8.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革命英雄传奇借鉴和传承了历史上“侠”文化传统中的积极成分,所塑造的人物常常超越了一般革命军人的简单特质。他们勇猛善战,快意恩仇,追求个体的操守与自由。这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传统文化中侠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快意恩仇,以个体独立的人格和节气对抗某种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当代战争文学注入新的审美冲击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个体超越社会现实的浪漫理想与愿望的集体记忆,是对战争文学审美形式新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裔作家蒋彝在《旧金山画记》中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习俗和中国古代典籍的书写,向海外读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借助诗书画一体的杂糅性书写策略,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进入海外读者的日常阅读之中,更新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蒋彝,在多年的跨文化旅行中,坚持以“中国之眼”观照、审视自己所处创作语境,在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努力寻求异质文化间的共通性。这也正是蒋彝画记中国传统文化书写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凌力的“百年辉煌”系列及《梦断关河》等历史小说,重视书写日常生活情景、家庭伦理亲情及个体情感欲望等,体现了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的生活化叙事倾向。它有利于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与历史氛围,丰富作品的审美特性,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与人文内涵。同时,要求作家既要熟悉和掌握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又要对生活化叙事进行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为生活在战乱年代的著名作家,伍尔夫虽较少对战争进行宏观上的全景描述,却从微观视角对战争语境下英国的文化意识、社会观念、家庭生活进行了重新审视。借文学之笔,伍尔夫揭示了战争给英国民众带来的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创伤,揭开了战争神话的虚伪面纱,批判了英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体系下潜藏的不公与暴力,并对“英雄”一词重新释义,极富人文关怀。一改传统书写中对战争的至爱至恶之描绘,伍尔夫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自省式的书写模式,极具艺术魅力与文化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英国文学领域,许多小说家以战争为题材,探及当代战争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小说家(如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派特·巴克、杰克·希金斯等)通过对战争历史的深入剖析与重构,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争历史空间。本文在左伦空间叙事理论观照下,从地形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当代英国战争小说中战争历史叙事的重构、战争灰色地带的书写和创作这些战争小说的小说家们的叙事伦理,力图呈现多维、立体的当代英国战争小说的叙事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大国对阿富汗的争夺以及阿富汗民族在夹缝中奋力抗争以求独立的不懈努力,构成了国际关系史中阿富汗问题的丰富内容。先有英法的对抗,继而是英俄及英苏的争夺,最后是美苏的抗衡及其各自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究其根源,有地缘故政治因素,有地缘经济因素,有部族、教派因素;有文化因素,同时也与阿富汗自身脆弱的中立外交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在性别书写上颇具特色的作家。他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和对男性心理的透视各有千秋,但他的人性书写并不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赋予人性历史的内涵;也不是建立在对人性形而上的追问中,赋予终极性的意义;他的人性书写是基于一种对性别和命运的日常描述,并从个体生活的变迁中透视人生百态和宿命种种。他跨越了新时期文学以来主流的"启蒙"叙事边界,关注那些身处历史之流而背对大历史的个体,在还原部分民间生存真相的同时丰富了文学书写中"启蒙"视野之外的人性诗学。  相似文献   

15.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书写了苏联的近代史:从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切尔诺贝利的“核爆”,不是被他国侵略就是侵略他国,始终处在战祸与灾难中。大江《晚年样式集》书写了日本的近代史:从“二战”侵略他国、乃至招来灭顶之灾广岛和长崎的“原爆”、福岛的“核爆”,从未逃离“核爆”的威胁与恐怖。前者考察了苏联国民从“二战”至今的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深重苦难;后者批判了“天皇制”下日本国民从“二战”至今所经历的灾难史。二者异曲同工地书写了不同国度的国民拥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和悲惨命运,进而警示“核爆”问题已超越其本身,它预示着未来的时代将会走向“核兵器”时代,毁灭全人类。  相似文献   

16.
健全的人格是以个体性发展为前提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结合。西方文学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西方文化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使青年人通过文化比较认清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的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体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阿富汗的重建工作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凭借与阿富汗传统的亲密关系、相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同时拥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好感等优势,积极参与阿国重建并发挥了有效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土耳其也面临着自身经济实力限制、国内安全隐患牵制以及其它地区强国挑战等困难,但是未来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的态度和政策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从索马里到阿富汗,从伊拉克到巴勒斯坦再到黎巴嫩,这些地区无一不是充满了混乱。然而。这些并不能掩盖当地更为矛盾的现实。在伊拉克,部分逊尼派抵抗力量被动员起来反抗基地组织,因为后者针对什叶派发起了血腥的战争。在阿富汗,一些暴力事件使得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外籍士兵誓不两立。前者奉行民族战略并寻求与阿富汗政权和解的办法,而后者则号召推翻被其视为“亵渎宗教的”阿富汗现政权。  相似文献   

19.
海外几社在继承几社救亡图存、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发挥精卫填海式的实践品格和拓荒精神,开辟海上抗清新局面。传统诗文成为他们见证家国离散、书写海上战争悲剧、铭刻流亡心路历程的载体,尤为独特地体现了这一群体在海洋精神文化熏陶下的遗民身份处境及其家国情怀。海外几社以其所处的海洋地域文化环境为视角,在离散书写中充分展现人与海之间的思辨关系及其审美心境的历时性变化。海外几社的思想境界及其离散书写对塑造台湾后学的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台湾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及文学书写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海外几社的离散书写,也为研究大陆文学与台湾地区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拓展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