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生成对加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一直伴随着学科话语的自我反思,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众多中国学者从中国形象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关系入手,对中西文化交流中生成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和阐释。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文化空间引发了现代中国学者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觉醒,促使其反思传统学术,拓宽比较视野,重视文本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中国学者始终坚守中国人的身份立场,以文明互译的形式开辟出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新路径,推动了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通过与世界各地语言接触产生了许多海外英语。其中,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它不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生的语用失误。与本族英语、新加坡英语相较,中国英语具有不同内涵。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多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用中国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具有建构文化身份、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认同的社会功能,最终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年来,日本侵华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直是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视域,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日本侵华史料是映射日本侵华史实的一面镜子,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难教育的客观素材,是推进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公共建构的有力资源,是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载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奋起抗日,广泛开展国耻国难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率先提出"国难教育",成立国难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的公共建构成为国难教育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家形象建构作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及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大国成长不仅要经历物质性成长,也要经历社会性成长。大国形象是社会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和构成部分。在利益博弈与纷争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新兴大国面对的重要而棘手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四个维度: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可以分为两种路径:基于事实传播的本质主义路径和基于身份传播的建构主义路径。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这两种路径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包容、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价值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加“润物细无声”。借助葛浩文的翻译和传播,莫言作品塑造的繁复且丰饶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开眼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葛浩文的译本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解构西方翻译文学强势话语,进而彰显中国文学特色话语,同时又选择性地顺应目标语话语语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话语传播效果。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场域的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理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进而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进程竞相角力的变局之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是新时代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国际社会展示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者形象,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建设者形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推动者形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领者形象。党的国际形象建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发展动态化、受众全面化、载体立体化、途径多样化的宝贵经验,为中国走向世界镌刻了生动注脚。着眼未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应准确把握党的国际形象定位,做好党的国际形象的分众化传播,不断加强对外话语创新,引领世界政党交流与互鉴,以此建构优化更具国际认同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自身形象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不断增多和竞争程度激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家形象的问题更加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把塑造、传播本国良好形象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巩固和扩大其国际影响。他们重视传媒产业资讯传播,  相似文献   

8.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当重视中国西南地区在东南亚、南亚的形象定位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组织或地区的形象定位与形象传播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受到高度重视。中国西南地区毗邻东南亚、南亚,从地缘关系来说,这一地区首先应建构其在东南亚、南亚的良好形象。对西南地区进行形象定位,可从区域经济特色、市场特色、人口形象、地区文化形象、接受外来投资的政策与信度等入手。为进行西南地区的对外形象传播,增进传播效果,建议各省区成立传播研究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传播研究与协作中心  相似文献   

11.
广告传播中女性形象的贬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西方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蕴涵于其中的对女性社会文化角色的认知传统并未得到相应的转变,以女性身体作为商业广告主要的叙事方式的传播模式也未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的广告传播,受到西方广告传播模式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利于正确建构妇女形象的现实。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于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广告观念。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各种思潮活跃,孙致弥作为清初重要的云间文学家,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是其人生的根基和生命安顿之所,尤其是道家文化在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双重影响下的文人心路历程,可见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传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并非在《红楼梦》中横空出世,他的身上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继承了“才子”形象的部分性格特质。贾宝玉对女性的崇拜意识、对“情”的执著以及个性中的狂狷都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形象十分相似,但贾宝玉对“才子”形象又非简单地沿袭或重复,他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进一步反叛,构成了他个性的新元素,他突破于“才子”形象而体现出新的特质正是他能够成为古代小说中经典文学形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妓女形象邓楠妓女形象是莫泊桑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莫泊桑的小说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莫泊桑摒弃社会俗众的偏见,对妓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得出了与世人不同的见解和结论,这使他的妓女形象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莫...  相似文献   

15.
《纽约时报》在对中国环境形象建构中投射了传播者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通过互文、隐喻、过度词汇化等手法,建构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下的人与环境失调、放任技术盲目发展的环境弗兰肯斯坦、政治管控背景下的环境积极分子抗争、崛起政治大国的国际环境话语权争夺等不实中国环境镜像。应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研究理论,从言语描述、话语实践解释、社会实践阐释三个维度对《纽约时报》环境新闻语料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报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化权力和污名化中国环境与中国形象的铺垫效果。在中国主动发声的形象“自塑”建构进程中,需要提升中国形象话语建构与传播的“科学性”与“跨文化性”,以强化中国形象建构的认知范式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宇文所安通过语境还原、"话语体系"的建构、文本的互文并置及新经典作品的挖掘,复活中国传统文学、重构中国文学经典。翻译中,宇文氏秉承译释并举,采用丰厚翻译,使译文在"信"与"达"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宇文氏注重中西跨文化对话,以"他者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做了有益尝试。权威出版机构、主流媒体的参与和广泛的文学评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形象在异域空间中处于"他塑"为主的局面,源于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主体性的缺失。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应思考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重建自身的主体性,增强中国元素的传播力。"中国梦"话语作为表述民族身份认同的符号,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强化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淡化了"崛起"所蕴含的威胁力;以"中国梦"建构的叙事框架虽然仍呈现出多元化解读的态势,但鲜明的跨文化对话意识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畸形阶层 ,本是因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需要而生 ,因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而发展 ,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使得她们在信息传播渠道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诗词传播者的角色。她们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的普及化传播中 ,起到过重要的和独特的作用 ,甚至对中国古代文学样式的流变产生过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代文人的旅游活动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色彩斑斓的一部分,元大都文人群体的休闲游览活动与整个元代政治、经济、外交形式都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分析元代大都城内城市布局、旅游景观,系统地阐述元代大都内文人旅游开展的情况,并归纳元大都文人旅游活动的特点,对开发当今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建构的整体链条中,一国公众作为主体对国家客体的多元感知形成了国家形象最基本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主观认知存在。基于公民必然的社会人属性,每一个独立的认知存在会与其他个体的认知存在发生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的不同维度进一步相互影响和建构,形成一个社会宏观意义上国家形象的内构。而在形成或影响个体基本的国家形象认知的诸多因素中,媒介使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具体到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言论作为社会观点的载体能够直接对个体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现时代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公民网络接触的普遍性使得这种影响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同时,年轻一代的心理意识特性使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可塑性。今天的年轻一代将成为未来国家建塑的主力人群。通过网络言论传播影响和构建年轻一代心目中国家形象的良性完形,则有可能进而藉由这一特定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未来整个社会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