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世界战争债务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间美国对欧外交政策的一个焦点。围绕战争债务与德国战争赔款的关系,美国充分利用其债权国的地位,不断发展和扩大美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以适应美国对欧战略发展的需要。本文论述了美国战争债务政策的发端,欧洲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向美国借贷上百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欧美之间就这笔债务的性质和解决办法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美国坚持必须偿还债务,战争债务与赔款无关的原则立场,但在具体解决债务问题时,则更多地采取了“现实”,“合作”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世界人民的革命倾向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方面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激烈争夺,总有一天要导致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对此必须有所准备。”“目前,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不论是战争引起革命,还是革命制止战争,国际形势总是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宣布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爆发是一回事;鉴定“新希特勒”是否出现是另外一回事。自“9·11”袭击事件以来,美国布什总统相继把基地组织、“邪恶轴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等视为大敌。但今后,“坏人”的角色就要由伊朗来扮演了,具体的代言人就是伊朗总统内贾德。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63年8月号发表了李克尔(R.G.Ridker)的一篇题为“论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的文章,评述了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些有关美国在核战争后恢复经济的“研究”。文章第一部分开头说,大多数研究原子战争的经济后果的人,都假定在袭击目标区内所有资源和居民全部被消灭。这个假定是过分夸张了,实际上,目标区内的资源和居民并不会完全毁灭。但是,假定非目标区内就绝对没有损失(没有原子微尘,大火灾,生态上的损害等);并且由于目标区内的居民全  相似文献   

6.
美国未来学专家托夫勒最近撰文说:后近代社会“第三次浪潮”的特点是高度的计算机化,在这一时期,战争的形态将不同于以前任何时期。人们从美军和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的经验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未来战争将不再靠数量取胜。 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实际上进行了两种形式的战争:一种是传统的战争,其特点是使用“第二次浪潮”时期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一种是近未来战争,其特点是使用“第三次浪潮”时期的有限打击武器。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战争,这两种战争形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政策是在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基础上,在战后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服务于战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对苏联战略的思想或政策主张,从而影响了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苏战略  相似文献   

8.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对抗,把人类推到核大战的边缘。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冷战背景下寻求战略平衡。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反应,挑起了古巴危机。但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险些走向核战争,责任在美国,美国的激烈反应和战争威胁使之升级成为危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世界战略形成的主要时期,苏联的世界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了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指东西两线的防御,主要是对欧洲的防御)以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政策”,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美苏争霸的对外战略,同时开始在第三世界积极扩张自已的势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一直到50年代末,苏联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没有突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 ,美苏两国为争夺全球霸权 ,在“确保相互摧毁”原则下 ,制造和部署了超过实际需要的战略核力量。同时为防止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美苏双方在 1972年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这个条约成为 30多年来国际战略稳定的基石。冷战结束后 ,美国逐步放弃了“确保相互摧毁战略” ,转而追求美国自身的“绝对安全”。美国不仅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 ,而且积极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核战略原则的变化和反导条约的失败预示着 2 1世纪的国际战略安全将陷入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11.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压迫者、剥削者和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它们的激烈争夺,总有一天要导致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对此必须有所准备。世界上到处讲缓和、讲和平,恰恰证明,这个世界没有缓和,更谈不上什么持久和平。目前,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这对于我们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否将引起新的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危机更加深刻和频繁,促使帝国主义固有矛盾不断激化。而且一场大危机的到来,总会酝酿着一场新的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纷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它还使德美关系面临最现实和最严峻的考验。危机期间的德美关系处于战略困境和同盟困境这两重困境之中。在面临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战略困境时,美国的决策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开展对苏谈判,面临考验同盟可靠性的同盟困境时,联邦德国则决定了美国可以作出让步的限度与步伐。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本政府逐渐逃脱侵华战争的赔款。日本政府能够逃脱侵华战争赔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美苏冷战形势的发展是日本政府逃脱侵华战争条款的根本原因,中国内战的发生使日本政府在赔偿问题上有了可乘之机,苏联对日作战后对中国东北的掠夺成为中国对日索赔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的国际战略思想萌生于以技术领导人身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技与工程实践,形成于从美苏争霸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蓬勃发展到遭受严重挫折的重大国际格局变迁历程中。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中国应在政治上,以国家安全为中心,加强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总体筹划和布局,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良好环境。在经济上,着眼第五次产业革命,以尖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国土工程建设为战略支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赢得国际“智力战”。在国防上,加强军事科学研究,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战争”,在保持有限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同时应处理好“战争与生产”的关系,做到“军民合一,平战两利”。钱学森的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的战略运筹理论具有独特的科学视角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牵动当代国际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邓小平同志把和平问题和经济问题并列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两个“战略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四十余年,虽然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而且局部的地区性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但是,世界大战终于没有打起来。世界至今已经赢得了四十余年的不稳定的和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战略理论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重大变化而划分的,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和苏联是第一世界,实行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广大亚非拉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第二世界是处于美苏2个超级大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理论,为中国外交开拓了广阔的国际空间,为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虽然不能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 ,但却是冷战期间发生的第一场热战 ,也是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之一。朝鲜战争的起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韩国、朝鲜、美国、中国和苏联的史学界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时代的封闭半封闭模式,固然与毛泽东的中国观和世界观有关,但从毛泽东的本意来说,在建国前后,是要使新中国对世界开放的,尤其是对美国等西方世界开放。这种开放的战略基点就是他欲使中国“桥梁”于美苏及两大阵营的思想。之所以未能遂“桥梁”之愿而被迫抉择“一边倒”,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尤其是美国政府顽固的扶蒋反共政策和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