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推理的非形式逻辑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研究主要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讨论法律推理问题,但是,随着学者们对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在法律推理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形式逻辑特征。文章从法律推理的非单调性入手,分析了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形式化的关系,通过案例总结法律推理的基本特性,试图论证法律推理的非形式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2.
谈谈非形式逻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积极、谨严的分析、评价,以辨别、确定某一论题、论述的是非、正误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论辩思维。非形式逻辑是有关批判性思维———论辩思维的逻辑。2 非形式逻辑仍然以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它之所以叫非形式逻辑,只是说它是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论述的,目的不在于建立形式化的逻辑系统,而是要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论辩能力。非形式逻辑是非数理逻辑的逻辑。3 非形式逻辑是对数理逻辑的否定,是对传统逻辑的否定的否定———在更高基础上的对传统逻辑螺旋形上升的复归。4 非形式逻辑的出现证明所谓的"传统逻辑已经无用,我国逻辑现代化就是要用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的说法是错误的。5 今后我国高校一般文科应以讲授非形式逻辑为主,应组织力量尽快编出一批非形式逻辑教材。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国家兴起的“非形式逻辑”企图针对形式化逻辑难以对付的自然语言语境中的“非形式”推理而提倡一种分析、评估论证的逻辑。“非形式逻辑”已形成三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谬误理论、修辞学和论辨理论。刘春杰《评论逻辑研究》把对论证逻辑的辩护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对我国大学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 60年代以来英语国家兴起的“非形式逻辑”企图针对形式化逻辑难以对付的自然语言语境中的“非形式”推理而提倡一种分析、评估论证的逻辑。“非形式逻辑”已形成三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 :谬误理论、修辞学和论辩理论。刘春杰《论证逻辑研究》把对论证逻辑的辩护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对我国大学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思维过程。非形式逻辑主要关注对日常论证的逻辑分析和批判,借助形式化以外的方法,对包括并非形式有效论证在内的日常论证进行评价。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都产生于实际的需要,评价二者的发展前景对于现代社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形式逻辑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形式逻辑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自然语言学派、新修辞学及强调科学推理实践的科学方法研究者和逻辑学家批评形式逻辑的一个结果。非形式逻辑对论证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它可能既是形式(化)逻辑的补充,又是传统逻辑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非形式逻辑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实践,关注论证的论辩性、程序性和语用特点.基于人工智能的形式论证理论研究人工主体间的抽象论证活动,它在吸收非形式逻辑特性的基础上重构了非形式逻辑的诸多理论,这间接导致非形式逻辑的学科作用和理论诉求遭受质疑.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把握非形式逻辑的本质,它与人工智能并不冲突,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非形式逻辑启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哲学辩护;人工智能使得非形式逻辑的理论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和应用,而且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对象在人工语言的形式表达下得到了更准确的刻画.  相似文献   

8.
非形式逻辑30多年的发展紧贴论证实际,发展了不同于形式演绎逻辑的新逻辑工具。它所建立的论证分析、评估、批评和构建理论,大有成为普遍适用各领域的一般逻辑的势头。从图尔敏“法学模型”发源的非形式逻辑的理论可以应用于法律论证,形成一种面貌全新的法律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9.
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非单调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提出了“究竟什么是逻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形成了逻辑学的两个学派??抽象逻辑学派和具体逻辑学派。抽象派主张逻辑学是研究有效论证的科学,具体派则认为逻辑学是研究好论证的标准的科学。前者把论证的有效性看做是完全从其背景中抽象出来的,是研究基于零主体的人工语言论证的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把论证评价标准局限于演绎逻辑或单调逻辑范围之内,并把归纳推理、回溯推理和各种实践推理排斥在逻辑学之外;后者则认为论证评价需要考虑其运用背景或论辩目的,研究的是基于多主体的自然语言论证的分析和评价,涵盖了各种形式实践推理的研究,并把论证评价的标准扩充至了修辞学范围。如何划清逻辑与修辞在论证评价中的作用范围呢?非形式逻辑学家们似乎正在做这项工作。该文在把论证分为作为静态成品的论证和作为动态过程的论证两大类的基础上,把非形式逻辑区分为形式论辩学派和语用论辩学派两大学派,分析了非形式逻辑的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和研究对象,探讨了非形式逻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建构 2 1世纪逻辑教学体系和内容的重要一环是创作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然而 ,最近出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仍未脱离旧式教科书的窠臼。其主要问题是 ,没有对导论逻辑教科书的功能予以准确的定位 ;也没有明确地认识到 ,它只有阐发与形式化逻辑不同的关于论证或论辩的理论 ,才能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 ,只有以日常论证为核心 ,才能将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较好地结合起来 ,避免教材内部的理论冲突。约翰 .沃兹等的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传统逻辑教学现代化问题 ,是一个与我国逻辑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逻辑教学现代化”不是要抛弃传统逻辑 ,而是传统逻辑教学也要现代化。但是 ,曾经采用吸收数理逻辑的方式效果不佳。从推理实践和自然语言论证的需要来看 ,用数理逻辑或“形式化”的逻辑来“取代”传统逻辑显然是行不通的。事实证明 ,最明智的选择是结合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教学改革由来已久,但始终没有达成共识,"传统"与"现代"之争还在继续,但或许此时我们该重新审视此争论并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为此,在已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学生可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结合在逻辑学这一课程名称之下的改革方案,并具体分析了改革后逻辑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为粒计算的粒提供一种统一的表示形式,分析了粒的对象、特征、关系及状态等4个基本要素,提出了基于数据层面的粒的四元组的形式化表示形式,即由对象集、特征集、关系集和约束集四元组组成。接着给出了几个特殊粒的表示形式,然后说明了该表示形式的统一性,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了研究。该形式化表示形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基于数据层面的粒的表示问题,有利于问题求解和粒计算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形式逻辑不是思维科学,而是关于推理的形式科学,辩证逻辑与它并无高低之别。其逻辑规律是语言世界中关于推理形式的规律。从现代逻辑观点看,黑格尔所谓“甲是甲”(“a=a”)的命题形式包含(陷于)矛盾,是空洞的、抽象的同语反复,违反形式逻辑本身,“一切东西(事物)和它自身同一”等意见,完全是他从逻辑方面或从本体论方面对同一律等三律乃至形式逻辑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价值判断的逻辑基础,佩雷尔曼提出了名为“新修辞学”的论证理论,它不仅彰显了对传统修辞学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也凸显了听众的重要性。由于作为论证理论的新修辞学与北美地区的非形式逻辑在研究目标、具体论题上都高度一致,而且前者对后者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因而,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16.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实际论证为对象,然而,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它以对实际论证的一般进程及一般形式的辨识、抽取与建构为重心和基点;而批判性思维对论证的关注则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产生于实际的需要,其方法与技巧对于培养和提高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因明的性质这一问题上,学界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因明就是逻辑,另一种观点则对此坚决予以否认。其实,后者是从狭隘的形式逻辑的角度立论的。如果从其论证方式与论证结构来详细考察,因明是一种典型的非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恩格斯和列宁对形式逻辑同一律的批判工作建立在对同一律和同一性的歪曲之上。他们没有把形式逻辑仅仅当作思维得以可能所必须遵循的必要条件,而是强加了既保证形式的正确性、又要求内容的真理性的任务。他们都对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发难,但这些诘难都混淆了“属于”和“等于”、“符号”和“对象”,以及形式逻辑和经验科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形式逻辑、康德先验逻辑和思辨逻辑都研究思维形式,它们都是广义的形式逻辑。但前二者由于所研究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没有真正统一起来,它们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就不是真正的思维形式,因而它们不是真正的形式逻辑。思辨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是真正统一的,因而它所研究的思维形式是真正的思维形式,从而思辨逻辑是真正的形式逻辑。讨论了这三种逻辑对传统形式逻辑矛盾律的态度,进一步认清了这三种逻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个案研究,亦称之为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个案研究的方法与价值备受质疑:当前社会的复杂程度使得其异质性大大提高,基于个案的研究是否能够类推受到怀疑;而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其从样本到总体的科学推论更是将这种质疑放大,挑战个案研究的信心。目前,几乎所有的关于个案研究的文献都集中探讨个案研究的代表性与类推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成为决定个案研究价值的核心因素。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个案研究的类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细究学界有关个案研究类推的方法,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质疑与辩护还是建立在传统形式逻辑认知的基础上。而发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非形式逻辑可以很好的回答个案研究类推问题,其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使得我们在面对个案研究时,持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使得个案研究的价值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