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飓风是可怕的。在飓风面前,毫不退缩的是什么?是人们的爱心。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如同猛兽一般席卷了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4个州。飓风所到之处,无疑是巨大的浩劫,房屋倒塌,一片汪洋,人们温馨的家园变得面目全非。遭灾最严重的密西西比州,有90%的建筑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自首部小说《幽暗之地》问世到最新小说《凶年纪事》发表为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创新实验。这些跨越30余载的小说充满着他性的辉光,不断地给读者带来惊喜,为深化小说样式内涵、拓展小说外延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当代小说创新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大多关注现代文明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其中不少是关注女性的命运。在此通过解读其中有代表性的六篇作品,剖析了作家对于女性在出走和回归间如何选择的思索,并结合作家本人的婚恋经历探寻了他的思想发展路线及其对他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析J.M.库切小说《耻》中超越种族的生存困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小说,从不同角度解读会获得不同的启示.本文以小说揭示新南非新旧交替时代种族问题为出发点,深层剖析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展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其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潜意识的角度解读了坡的<丽吉亚>.通过对故事叙述者的心理活动、语言的使用、房间的布置、新娘死亡的原因等分析,认为该作品其实也是一部非理性犯罪小说.  相似文献   

6.
2006年国庆期间,遇到一位从美国回来探亲的朋友,交谈中我问他:你是不是亲眼见过飓风啊灾难啊什么的?去年新奥尔良的那场卡特里娜飓风不就在离你们奥斯丁不远的地方吗?我们这儿的新闻说那边十分悲惨。他一听,起了劲,说算起来从飓风过后到今天,刚好过了一年又两天,正好是“卡特里娜”周年祭。大自然永远不会允许人类忘记它的是非得失。他说关于这场飓风,确实有很多话可以说,因为他经历过……他滔滔不绝地说,我饶有兴趣地听,觉得很有意思,也颇有启示,便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7.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作,其中所表现出的自然主义与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华顿的注意力主要在行为规范和信仰方面,她对社会环境决定论的处理是非常独特的。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分析,对这部作品进行一番解读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华顿的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占有》是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天使"——家庭的牺牲品;其二,"看不见的女人"——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其三,"新女性"——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三类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服从或抗争,其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谱写成一部完整的女性史。分析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有利于揭示女性的不同命运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意象为何?怎样认识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是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的论述影响最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米切尔在其系列著述中系统讨论了图像转向、意象与图像、意象X文本、元图像与生物图像、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视觉文化与意象科学等概念,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图像转向强调的是在读图时代应抛弃意象研究的语言学模式,以使意象回归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范式变革。他强调一切媒介皆为混合媒介,因而语言与意象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借鉴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的基础上,米切尔提出了意象X文本的概念,它与恐龙、多利羊、世贸双塔、金牛犊类似,是关于图像如何成为图像的元图像。在米切尔看来,图像是意象的物质载体,意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将事物类比为它物的本能,具有超越自身的可被人的意识加工的富余价值。语象叙事从本质上讲是一切意象文本的共性,它其实也是一种元图像,在其混合媒介的内部产生了类似主体与他者遭遇时的冷漠-希望-恐慌的三个认知层次。米切尔先后使用过的图像理论、批判图符学、视觉研究、视觉文化和意象科学等术语,说明他理论的实质是反理论、去学科的跨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汉字书写和东方文学曾对詹姆斯.乔伊斯的主要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乔伊斯在都柏林时便开始接触东方历史和文化,并将东方文化知识表现在从《都柏林人》到《芬尼根的苏醒》的全部作品中。汉字书写的基本元素拓展了乔伊斯对东方的认知,影响了他的视觉文本观。乔伊斯的'东方时间'和他那源于汉字书写的现代主义视觉意识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中均有表现,同时从中国印刷史来看,其小说的空间结构也反映了汉字书写传统。汉字书写显著的垂直特征和文本评注传统与乔伊斯作品将空间、听觉和垂直融为一体的创作特性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为卡特里娜飓风所困,还要准备迎接一场更可怕的自然灾害。近两年来,科学家、国家保健官员、甚至高级政府官员都发出警告,认为存在着致命流行病禽流感在全球爆发的危险。名叫卡特里娜和丽塔的这两个复仇女神实实在在地教训了人们:如果你对严重突发事件毫无准备的话,你将受到多大的惩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救灾过程中的表现差异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了中美两国救灾体制中的法制化程度、政府层级职能、负责机构、军队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提出了美国救灾体制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善良的恐怖分子》是多丽丝.莱辛在创作了一系列科幻题材的小说后重新回归早期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是其女性主题小说的延续和升华。在简介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如何成功塑造女主人公爱丽丝.梅林斯的悲剧性格和由此带来的凄惨命运;探讨了女性主题在小说中的升华,为读者日后阅读这部作品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4.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耻》:一种关于“性别困惑”的伦理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M.库切在当代欧美文坛是最具理解张力同时也是最有阐释争议的社会小说家之一。在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性别化的种族神话和种族化的性别寓言始终都是读者无法忽视的历史文化课题。本文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以性别批评的伦理视角重新解读他的代表作小说《耻》,探讨种族身份与性别叙事的隐性伦理关系,在合理评价库切文学经验的同时,揭露并批判其作品的父权意识与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6.
1936年穆时英在《文艺月刊》上连载了以白俄女间谍丽莎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G.No.Ⅷ。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即穆氏为何选择"间谍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二是形象,即"丽莎"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以及建构过程。形象问题又可细分为二:穆时英为何将丽莎塑造成忠贞的"复国者";用"波兰人"康妮丽替换"白俄"丽莎的逻辑何在。由此可以发现,在穆时英的白俄叙事中,丽莎无疑成为上海半殖民地空间中一个独特的"他者",这不仅在文学社会学意义上折射出彼时"高等华人"的主体性幻象,而且为解读穆时英的文学转向,乃至更为深刻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诺曼·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以客观超然的笔触,真实记录了美国犹他州死刑犯加里·吉尔摩的人生历程和犯罪受审经过。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历史的记忆化书写,透过历史场景、细节脉络和创伤记忆反观个体创伤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揭示流淌在小说情节中的创伤本原,探讨创伤叙事呈现生存之原本状态与创伤之未知面貌的技巧问题,及其引导读者透视自我、整理记忆、反思当下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揭示杰克.伦敦著名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义,分析小说中运用的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深化和丰富小说主题、思想内涵及意蕴方面的重要作用,肯定了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哥特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诺拉·凯勒的作品《慰安妇》,探析女性在殖民主义和父权主义压迫下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以及自我身份的丧失与构建。同时解析作品中的哥特主义元素在展现和应对创伤,以及探求自我身份构建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继承传统,在小说、戏剧和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大量地使用了方言;他的方言有辨别人物的功能,是人物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标识,能做场景介绍,还有伪装的功能.他创造性地发挥传统,让方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他用方言与标准英语的相对来表现男女相对的哲学思想,他还用方言讴歌人类原始的性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