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减”政策目前已实现了全国各中小学全覆盖,成效显著,学生较之“双减”前,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本身就具有伦理属性,闲暇教育有着深刻的德育价值。“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闲暇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实施闲暇道德教育,既要解决自律问题,也要解决他律问题。“双减”背景下,实施闲暇道德教育,一要摒弃功利目标,提升道德品性;二要强调社会交往,建构社会伦理共识;三要走向闲暇生活,改进道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是学生减负的价值引领,有助于我国儿童权益的保护。研究基于价值选择、政策工具特征以及有效性这三个 角度对“双减”政策进行价值剖析,可发现减负政策问题的由来、目标及内容取向均体现了政策的价值追求。籍由“双减”政策 工具纵横二维表可知:政策工具选择趋于多样化,但分布不均匀。“双减”政策有益于保障学生自由权利,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 同时也映射出一些弊端:学生升学压力依旧存在,家长陈腐教育观念根深叶茂,失业难题如何处理。因此,为了实现“双减”政 策的价值和解决以上问题:要改观教育理念,坚持自主减负,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差异,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协同自治治理,多方共治共赢等方面来实现该政策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应用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模型框架,结合中国教育减负政策的本土特点,提出改进的多源流模型,对“双减”政策的议程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既有的减负政策结果反馈出越减越重的问题,教育焦虑、新的培训教育体系和资本力量的干涉共同构成了“双减”政策的问题源流;政府关注倾向转移到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上,设立了基础教育司;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了减负政策共同体。一系列相关会议的召开助推“双减”的政策之窗开启,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推动下,“双减”政策的政策议程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学生减负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课题组对全国东中西部6省30县(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双减”政策整体上持满意态度;弱势群体对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学生的年级、家庭结构以及父母受教育年限与满意度呈负相关;学生作业负担越小、课外服务质量越高以及校外培训压力越轻,学生对“双减”政策的满意度越高;小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双减”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多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初中生和城市学生多以学业压力为导向。据此,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和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助力“双减”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5.
“规范化”道德教育是以强调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规范化”道德教育并不能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惟有用德性伦理来改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规范化”道德教育是以强调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规范化”道德教育并不能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惟有用德性伦理来改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双减”政策为视点解读我国教育改革育人为本的价值本质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研究结合近两年的实践梳理各界对于“双减”政策的对象、责任、质量、公平方面存在的理解误区,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了建构综合治理体系,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不同层面给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以期为政策的更好实现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的出台再次激活了基础教育系统的生态活力,减负改革的整体步调一致向前,实践探索遍地开花。“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系统化、理性化的教育生态促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其重点已不是减负应该不应该的老问题,而是减负的有效路径在哪里。通过明辨如何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规避思维定势漩涡、工具主义窠臼、潜移默化效应等离心风险,把脉各主体对“双减”政策目的体认不到位、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受教育供给侧制约、学科类培训暗度陈仓等现实疴症,遵循全面育人价值导向、全程育人机制融生、全体育人秩序复归的逻辑向度,提出助力“双减”政策行稳致远的实践路径,对“双减”政策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挥好“支点势能”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政策实施以来,受到各类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统计学角度,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双减”舆情热度,运用动态嵌入式主题模型,对热度最高的五省市不同时段双减舆情文本开展研究,得到不同时段“双减”舆情词云。研究发现,“双减”发布的前三个月民众关注度最高,时间区间内的主题演化跟随了热点话题,2021年与2022年负面主题各有侧重。关注度较高的北京等五省市民众对“双减”的抵触原因不同,并且同一地域不同时间关注话题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围绕教育政策落实的行动往往面临着制度环境的纠缠。“双减”的有效落实重在其价值理念得到各执行主体的认同,需要突破层层观念、规范和文化制度的阻碍。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发现支持学生负担的制度意义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消解、制度嵌入网络中对学生的实用化角色期待难以消除以及父母认知伦理文化对学生的固有价值期待难以扭转共同构成了“双减”落实的制度化困境。推动维持学生负担的社会制度意义结构的变革,改变制度嵌入网络中对学生的实用化角色期待和扭转父母认知伦理文化中对学生的不当价值期待是“双减”落实困境的超越之道。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给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政策分析法,分析了“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和责任,继而建议高校应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落实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行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推进“体教融合”,落实五育并举,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落实以人为本,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双导师制”具有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方式的互补性和培养过程的全面性等特点,实施“双导师制”,能够深化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师范生教师师德养成,提升师范生职业素质,有利于师范生未来就业选择。当前,“双导师制”的施行还存在实施主体权责认识不够清晰、校内外导师教育合力未有效形成、考核评价体系急需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双导师制”实施,要将“双导师制”落实到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教师培养一体化;要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双导师制”推进机制;要优化政策保障,不断完善“双导师制”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教育的高负担影响到我国的人口增长,教培机构牟利的本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义务教育“双减”有不同层级的政策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实用、更强大,让国人恢复文化自信和理论话语自信,是“双减”政策和中学语文改革的核心诉求。针对近期政策出台后的新问题,语文教学改革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改进现有评价机制;协调优化家校关系;优化和创新教学环节;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双减”作为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减轻教育焦虑的关键改革,其政策受众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双减”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目标能否实现的核心要素。研究在充分肯定“双减”的政策理性和科学辨析其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引入理性选择理论解构分析“双减”政策受众的利益诉求,将之类聚与分化为秩序化呈现与个性化彰显两个层面,并进一步从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角度探讨政策受众与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四重博弈逻辑。在此基础上,将“双减”政策受众行动理性建构的递进层次分为行动利益的并轨、行动文化的整合与行动理性的维持三个方面,并由此推进全观视野下的科学化政策执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应然逻辑上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分本教育沉疴而提出的强制性改革策略,同时也是引导基础教育向人本教育转变的驱动性策略。因此,“双减”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新发展模式的起点。在“双减”政策实然逻辑中存在巨大的区域性、校际性、个体性的认知、实践和价值判断差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必然要通过政策的系统性、改革的整体性、价值的人本性、评价的发展性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伦理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在理性的作用下,从伦理中诞生的。道德范式危机是现今各式道德失范与危机的实质,而它在根本上是由伦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道德危机的治理应该围绕着伦理—道德的框架展开:在道德根源上,要加强伦理建设,促进现代伦理的形成与完善;在道德内容上,须实施对伦理之理的研究并据此转变旧道德范式,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新道德范式;在道德教育上,应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两者相统一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双减”给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五点着力:加强学习,准确把握语文育人方向;厚积卓识,自觉提升语文专业素养;研读课标,“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用好教材,提升语文课程实施能力;借鉴课例,发展语文教学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8.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着力点,核心素养导向、活动驱动教学、课堂提质增效、作业控量提质、评价指向发展是“双减”和新课标对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变革面临的阻力和困境,选取来自4个省份的12名一线教师和2位校长进行深度访谈。综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面对“双减”这项系统工程,教师的教学变革普遍面临教师教学思维滞后与固化、课后延时服务加剧工学矛盾、刚性实施影响教师专业自主、现行评价制约教师改革意愿等系列阻滞因素。为推进“双减”政策有效实施,亟须突破上述教学变革困境,重视教师的课程理解和教学转化,优化作业的结构设计与管理机制,精准发力推进一线教师减负工作,深化评价改革引领教学变革航向。  相似文献   

19.
荀子基于“性恶论”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有:道德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道德教育要以“礼”为主,以“法”为辅;既要重视道德环境的影响,更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要划分层次,确立不同目标;道德品质稳中有变,道德教育要坚持不懈;道德修养要日积月累,道德操守要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作为我国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举措,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给教育领域带来新变化,也对教师情绪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师由于自身要求、学校规范和社会期望进而产生情绪压力,表现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抵抗情绪3种基本类型,其情绪管理具有时间的长期性、对象的多元性、情境的复杂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本研究针对情绪感知、情绪内化和情绪表现3个阶段小学教师不同的情绪状态进行成因探析,据此将“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师情绪管理困境分为8类,旨在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师情绪管理既要注重内部调节,又要加强外部支持,其改进策略主要包括:辨析情绪压力来源、构建应然表达情绪、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等内部调节策略,建立教师情绪管理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等外部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