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晚清举人龙绍讷的六首《榕城竹枝辞》中,首先描写晚清贵州苗侗社会的自然环境,然后涉及歌舞娱乐、饮食习惯、民族交流等几方面。既体现苗侗地区本来特色,也将晚清大变革背景下,苗侗地区经济文化的新发展体现出来,是研究晚清贵州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各族农民大起义。义军攻城夺地, 据地戕官,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在贵州的封建统治。鉴于贵州清军之镇压活动久无起色,清政府于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先后从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抽调大批军队入黔作战。但各省援军互不统属,各有打算,致援军内部、援军与清贵州当局之间充满各种矛盾。其中又以川湘援军之间及援军与贵州当局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对清方的战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这些矛盾,是全面研究咸同贵州各族农民起义战争的重要一环。本文就此略作述论。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川盐入黔,沿袭唐宋,明清以后逐渐完善,形成了以赤水河流域仁岸为主体的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川盐入黔与赤水河流域的盐运文化历史,反映了作为边缘化的贵州不断纳入中央治理范围的历史轨迹。川盐入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当今赤水河流域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作为文化的人格化代表和文化的创造、传播者的晚清知识分子,在晚清的文化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的文化份值观念、文化心态和文化角色地位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蜕变过程,由传统型的士大夫转变为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文化可分为铜鼓文化和长鼓文化两大系统。即布努瑶族系的铜鼓文化和盘瑶族系的长鼓文化。此文不是论述瑶族文化问题,而是根据我在桂、湘、黔、滇等省(区)瑶族地区调查收集的资料,略述布努瑶地区铜鼓分布、历史、打法、社会作用和收藏等问题。瑶族地区铜鼓的分布和使用的历史瑶族,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  相似文献   

6.
川黔古盐道是川盐入黔、销黔的重要通道,其从以食盐为核心的物资运输与商业贸易通道向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社会生命形态转变和延续,体现了古盐道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川黔古盐道社会生命史的演进与生计策略、地方治理、文化表达等空间实践密切关联,它们之间的张力形构了古盐道的形成、发展、衰落与重生。现代文化遗产运动和文化经济发展将赋予古盐道在新的社会生命阶段更多符号意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古盐道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末,鸦片战争前后,长期以来寂寂无闻的贵州山区,竟然出了郑珍这样一位“西南巨儒”,稍后,更有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黔籍人才相继闻名于世,一时间,贵州文坛上群星灿烂,使国人不禁刮目相看。郑珍等人所取得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刻苦好学、有较好的家学渊源和师承授受等因素外,清后期贵州社会的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的相对发展、进步,则是造就这样一批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竖看贵州的历史,我们可以说,没有这一时期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就不可能有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人的成就。从分析郑珍的作品和思想入手,又能帮助我…  相似文献   

8.
1851年,在广西永淳、横州地区爆发了一场声势甚大的壮族农民起义。壮族英雄李文彩率领义军转战桂、粤、湘、黔、川、滇、鄂七省边界州县,坚持斗争二十一年,沉重打击了清朝在地方上的反动统治,在近代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特别是义军1861年入黔参加太平军后,与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军并启战斗,长达十年,有力地支援了咸同年间的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它在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全国农民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高举太平军旗号,坚持斗争达八年之久,是最后失败的一支太平军。它的失败比西捻军还晚四年,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把太平天国革命的下限由通常的1868年延长到  相似文献   

9.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地域性学术思想及文化传统的湘学形成于两宋时期 ,并且表现出一种将道、学、治统一的学术追求。清代道光咸丰以后 ,湘学在学界受到关注 ,今文学派魏源、宋学派曾国藩是这段时期湘学的重要代表。他们虽有不同的师承与学统 ,但是 ,他们的学术旨趣又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就是力图将道、学、治统一起来 ,并且推动晚清经世思潮的崛起 ,导致湘学形态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晚清巴蜀地区地理封闭,传统蜀学凋零,同时新学不昌,薛焕等人请建新书院。光绪元年,尊经书院招生开学。从成立到改制,尊经书院只存在二十七年,而在此期间,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成为蜀中文化教育的楷模。传统蜀学不仅得到继承,更与湘学交汇,有新的发展。同时,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新学传入蜀地,尊经学子们以尊经书院为基地将新学广泛传播,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而后尊经书院改制成学堂,也促进巴蜀地区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初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中国文化曾呈现出一种离异传统向西方近代文化靠拢的趋势。作为这一时期文化人格代表的知识分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其独有的敏锐,洞悉社会,充当着时代发展的先锋,为拯救中国冲破传统的藩篱,向西方文化寻求真理,然而,恰恰是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又奇迹般地从离异传统走向文化回归之路。晚清民初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思想气质,以及这一时期的世界潮流是促成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蓉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在湘系集团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诸多领域里的重要建树,决定了刘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140年来刘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考察,从五个方面对研究者的主要观点作了述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以期推动刘蓉以及晚清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补习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当今时代十分盛行,而该类教育形式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且颇受欢迎。晚清的补习教育种类多样,包括学校补习教育、实业补习教育以及其他补习教育等。该教育形式对推动当时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当下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均发生剧烈且深刻的变化。清政权的军队亦出现新的变化与转型,主要表现为经制军队八旗、绿营渐至衰败,代之以湘、淮军等勇营继起。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湘、淮军的勇营制代替了八旗、绿营的马队营制;第二次是由传统马队向近代化的骑兵方向过渡。  相似文献   

16.
张德彝是晚清重要的外交官,他幼年接受传统教育,青年入同文馆接受新式教育,曾先后八次到访西方各国。在此期间,他广泛地接触西方社会与文化,详细考察西方女性,逐渐从一个保守士人转变为批驳中国裹脚陋习、尊重女性的开明士人。但在对婚姻自由等女性主义运动的讨论中,他回到了保守的阵地中,体现出近代士人思想的保守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 ,由于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宗教侵略 ,激化了晚清的社会矛盾 ,加速了晚清乡村社会的变化 ,使乡村社会呈现出全面的危机。探讨晚清乡村社会的变化及其成因 ,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西医经传教士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至晚清时期,西医东渐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公报》(1902—1912)作为近代中国著名报刊之一,是研究晚清社会的重要史料,其在晚清时期所刊载的大量医学广告充分反映了该时段西医东渐的史实与过程。通过对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的研究,可以归纳出该时段西医东渐的鲜明特点,即新式医学学科的出现、西医医疗器械的传入及医院的大量创建等。同时,晚清时期的西医东渐也起到了促进中西医融合汇通、强化国人卫生观念及催生近代医学教育发端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因此,通过分析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可以为研究晚清时期的西医东渐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并呈现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幕府形态,晚清幕府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的时候出现的。它经历过从确立到发展的变化过程,逐渐完善了其制度特征,并深刻影响着晚清政局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晚清幕府造就人才、振兴文教、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客观地促成清王朝的灭亡,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晚清幕府的特定性质,也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