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无知粗俗、愚昧依附、自我迷失,反应了当时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的社会现状,诸如女性智力教育权利的被剥夺、婚姻的依附以及人格魅力的缺失等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对贝内特太太和追求独立女性意识的伊丽莎白的对比分析,凸显了奥斯汀所倡导的男女智力平等的教育观、爱情第一的婚姻观、独立思考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为自由而生——评《觉醒》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觉醒》描写了主人公艾德娜从一个丧失主体意识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具体分析了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其觉醒后为追求独立与自由所做出的努力与抗争 ;指出艾德娜最后的自杀并不是消极的挫败 ,而是叛逆的另一种形式 ,是对男权社会的无言的反抗 ,是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 ;同时指出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的局限性 ,说明妇女解放是全人类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校对的主体即校对者,包括专职校对者、著作人(作者)校对者和编辑校对者。三者分工合作,互补性很强,体现了校对的整体功能。校对主体的错位与功能缺失是造成目前图书存在编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版社应坚持专业校对独立建制,编辑、校对分工负责,保证出版物质量。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外文学史,男性成长小说比比皆是,与对男性成长的过分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女性成长的忽视,由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无视、不尊重与不理解,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女性成长。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引导人们去关注女性的成长,走进成长中女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关注整个女性群体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和自主意识的增长,从而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构建女性话语模式和女性文学,带领女性走向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所呈现的群体-社会性、个体-生物性和超体-数据性的生命特征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动表现。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生命性回归是实现"互联网+教育"中生命与生命相遇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是师生关系由共在时空走向差异时空、专业知识由预设生成走向自主定制、学习方式由拟自由选择转向真自由选择、教师由个性缺失走向职业缺失的现实之需。基于"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特征和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的现实之需,构建"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体系,这是实现教师个体生命性发展与群体性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转型期为社会留下有限空间,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经济主体,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但是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内部主要遇到两个瓶颈:公众人格独立的"历史养分"稀缺和"公共素养"淡化,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联盟,借助公共知识分子的力量,完善公民社会独立性和公共性,在合作中谋求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合伙纠纷与合伙诉讼杨立新,王辉合伙在实体法上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抑或为非民事主体,虽主张前者的居多数,但未为法律所承认。实体法上的这种争论局面,必然导致合伙在程序法上是否为独立的民事诉讼主体乃至在诉讼程序上的种种问题的争论。因而,探究合伙纠纷与合伙诉...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每个自然人均享有的个体权利。个体可以通过集体的形式主张实现自身的人权,但集体只是人权的运作形式,而非独立的人权的主体形式。人权只由自然人享有,法人、社团等法律拟制人格,因缺失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可能成为人权主体。自然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享有人权,人权主体资格不因国籍差异、道德水准高低而受影响,但特定身份会影响特定人权形态,即社会身份影响人权内容但不改变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着与西方治理理论完全不同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语境,其治理主体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从历史纵向上看,中国基层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乡绅治理到政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治理主体发生了新的变化,财团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影响日益增强。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财团对基层组织的干预愿望日益强烈,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基层治理的影子主体,反映出当前基层治理的新生态。基层治理亟需独立而成熟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刑罚个别化的原则,对被告人量刑时应当充分考虑被告人的个人人格,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因此蕴含人格调查的社会调查制度应当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下来。调查主体是社会调查报告可靠性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实践中调查主体不统一,比较混乱。由控诉方或辩护方担任调查主体难以保持中立,而由法官担任则会导致法官工作负荷太大,由一般的社会团体担任又难以胜任,所以我国应当尽快确立独立的专门调查机构,让具有专业资格和能力的人担任调查主体。社会调查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不应当是鉴定人或证人,而是一种新兴的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师资队伍薄弱制约了地方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X大学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现状及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缺失、地域优势缺失、成长环境比较差、投入优势不足等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西部地方高校应制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努力改善教职工教学、科研条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诗自合法性确立以来,逐渐在文学史上找到了自身的位置,伴随着主体性的成长,其独立和承担精神也不断得以深化。当新诗以主体的形象与传统、过去对话,实力的不平衡意味着新诗主体与互文原型之间必然要经历从文化传递到分裂对抗直至逆反的过程,新诗在抗衡中为存在正名。朱湘以勇敢的开拓精神为新诗树立典范,无论是诗歌精神的建立还是面对互文传统应有的姿态,他都提供了值得学习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部门由改革前的单一消费主体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主体,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参与日益多样化的投资经济活动,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居民投资主体的形成及投资活动的蓬勃发展,客观上需要经济...  相似文献   

16.
“成长”无疑是人类一个永恒话题,“成长小说”这一文类的创作及研究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此类小说最早出现在德国并繁荣于英美,国内也不乏此类小说的创作,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表现了“生理的无知”、“精神的孤独”、“亲情的残缺”这些成长主题,但与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这一经典范本相较,又具有成长主体自觉精神缺失、成长“在路上”以及采用“单线型”叙事模式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生活作为完整生命存在的一个阶段,有着独立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儿童生活却异化于社会给定的培养目标、行为准则以及规范标准中,表现为生活中主体性、生命体验以及创造性的缺失。究其根本,源于教育精神的异化。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让儿童知晓其本性里面原初的和根本的素材构成,帮助儿童找回自我。因而,教育应当观照儿童的美好生活,在自由、创造、自我实现以及德性的精神下唤醒、带领、指引儿童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村庄和学校是农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教育主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村教育主体结构。农村中小学生正是在该结构中获得成长,而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和多发则与其变化相关。农村教育主体结构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农村家庭隔代抚育的“不过问”逻辑;二是村庄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村庄交往中的村民相互“不得罪”的逻辑;三是学校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学校管理中官僚主义的“不出事”逻辑。这些主体行为逻辑的变化,进而带来了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阻隔,包括家庭与学校勾连的中断、村庄对学生和家庭监管的缺位,以及学校对农村社会的脱嵌。治理农村校园欺凌事件,除了法制和规范进校之外,还要搭建新型的教育主体结构,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农村校园欺凌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体、主体性的含义出发,论述了主体性教育目的的内涵,阐明了该内涵 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并使其成长为个人发展主体和社会发 展主体为目标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众多章回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以民间叙事为根基,一以文人想象为主体。《金瓶梅》代表着文人独立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以后的章回小说,大都是在书斋里一次性完成。此类以文人想象为主体的小说,其着眼点从“英雄与历史”转为“儿女与社会”,由此而来的作者意识的凸显,女性命运的浮现、结构的完整以及小说的文章化,使得章回小说实际上远离了说书场,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