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为作者在泰国所作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文章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分别介绍了泰国瑶族研究现状、泰国瑶族的历史迁徙、宗教信仰、社会与经济现状、瑶族与泰国其它民族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的发展与经验表明,恪守人类学长期的田野调查-经验研究的传统与不断的学术创新相结合是其长期保持学术前沿地位的原因,这一学科发展经验对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有着他山之石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翁乃群教授追溯了他进入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经历及其与国内学科发展历程的关系,并且以纳日(纳、摩梭)人社会的田野研究历程为例,讨论了"地方"概念的多元性;在反思"地方"和"田野"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学的根本仍然是经验研究,而且西南作为一个富于差异性和区域相似性的民族学、人类学场城和田野基地,对中国人类学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70年代是战后法国社会及其海外殖民地发生巨变的时期,面临时代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法国民族学人类学迈开了新的发展步伐.战后法国民族学人类学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发展与国家对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社会学的亲缘结合、"定点调查"的田野经验以及重视普及人类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6.
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学研究专著《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的绪论,从人类学、民族学的多视角出发,就黑衣壮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意义、方法和内容作了理论性的探讨。尤其是有关黑衣壮人类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反贫困战略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人类学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田野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当今的人类学在延续着异文化研究传统的同时,也掀起了本土研究的浪潮。对人类学的异文化研究和本土化研究进行反思,分别找出二者的优点和弊端,成为当代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新趋势。就从事本土研究为主的中国学者而言,怎样在本土文化和异文化中寻找契合点,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费孝通、林耀华两位中国人类学大师的相关论述和研究实践出发,对中国人类学界田野民族志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人类学专业学术训练、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中田野工作的深入、民族志材料与理论的关联性、民族志文本的场景和能动性、"可持续性"的田野民族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研究中的理论反思与创新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本文从田野研究的意义、田野研究的局限、本土研究的定位三方面对这一基础性工作进行了思考,内容涉及异文化民族志研究、主客位观察、民族志撰写与传统文化真相以及后现代主义民族志学等当前人类学界争议颇多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重返中国人类学的“古典时代”——重访台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人类学的“古典时代”,在田野方法、理论探索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 80年代人类学的恢复与重建及 90年代人类学的复兴 ,均有一个对“古典时代”的接续过程。我们倡导重返“古典时代”,努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新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是对这些旧著的调研地点进行学术重访 ,撰写新的田野著述。本文以台头为例 ,对上述诸问题进行讨论 ,以期引起同仁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缅甸、泰国的尼泊尔移民的田野调查,探讨了跨国人口流动中的族群认同问题。在理论上,运用巴特的族群理论,批判了英美两国人类学传统上视社会和文化为孤立整体的思想,强调社会是一个无序的系统,并且不具备封闭性。而在方法论上,在国内首次阐述了好奇心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人类学工作者要以具体的人类行为和环境因素为基本研究对象;空间上外延、时间上后延来追溯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同时以现存理论和模型为指导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各地学者在中国各民族地区开展了长期而艰苦的田野调查工作,文章认为只有在厘清不同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田野调查情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时空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状况,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角度全面的反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田野工作脉络。文章在分析了田野调查工作的信息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教学单位,长期收集整合学者的田野调查工作信息及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打造了开放式的田野调查研究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6.
近日,适逢“’99南宁国际民族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之际,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在南宁召开了首次学术规划会议,会长郑元者(复旦大学)、副会长廖明君(广西艺术研究所)、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杰(广西师范大学)、刘祯(中国艺术研究院)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等出席会议。与会者围绕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建设、田野调查、知识教育、学术园地、学术交流、年会筹备和组织工作等议题展开了切实有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当代人类学美学或美学人类学的理论高度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学田野考察现场,文化中的视觉现象放眼可见,其多模态呈现更是琳琅满目。例如民族服饰,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衣物,漂亮的款式和纹样,也是一种用非文字形式“书写”民族历史和社会规则的视觉文本。人类学田野实践和研究的呈现,同样也可以是多模态的,不仅仅是撰写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摄制影像、举办展览、组织表演等多媒体视觉表达形式,把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联系起来,这类实践使某些社会文化现象,在多模态人类学的框架里,变得容易理解且方便社会共享,也促进了人类学学术走出小圈子,自我反思。这样的人类学实践和反思,为人类学家开阔研究视野,转化科研成果,积极参与田野社区事务,担当更多社会责任,助力于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当代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8.
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复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家族传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总结和反思目前对家族企业研究方法局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从家族传统和乡村社会变迁关联的角度,可以较好地回答家族企业可作为解决文化断层危机和建立新的文化认同的途径这一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19.
走向田野与社会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学术追求和实践.田野和社会都包含两层含义.区域和整体是辩证统一、普遍联系的,从区域看整体是社会史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吸取和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条件.走向田野要将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是一所现代人文学术科研机构。该所同人以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为职志,对中国西南区域社会展开调查和研究,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实践,先后出版(或发表)数十种论著,在中国现代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