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表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要通过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具体运行系统,是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持续有效地保障和推进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分析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政治架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党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相统一、协商民主与集中高效相统一、互相监督与团结和谐相统一的特色和优势。分析和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认识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新时代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和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发挥和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势,健全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场景,科学阐释国家治理效能视域下党的自我革命话语逻辑,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效能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关系,提升国家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转化效果。党的自我革命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落脚点,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核心环节,努力实现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党通过自我革命的形式在国家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中发挥着主体中介的作用,实现了两者间的双向互动。党的自我革命运用整体性思维在国家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建立起一种结构性的均衡关系,在发扬国家制度优势的同时,合理地推进国家治理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战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劳动关系的全面干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使劳动关系从对抗趋向缓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应当承担起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当前我国政府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历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最初探索(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和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三个时期(十八大以来)。这是一个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历史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将是制度建设史上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创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全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科学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图谱",系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在解码“中国之治”的学术热潮中,虽有见仁见智的格局,但从历史逻辑上看,把“中国之治”作为“中国之制”的结果,即从“中国之治”到“中国之制”的认知逻辑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二者之间仅停留于机械论因果律解释,或视二者为无主体变换,都是有局限的。实质上,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是辩证关系,是主体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治理制度与依制度治理的辩证关系中,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转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上构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对辩证关系,形成国家治理的理论形态。以国家治理理论引领治理实践还需要处理好一些重要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是中国之治走向未来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政治制度是安邦定国的根本问题,治理效能则是衡量政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的根本标尺。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民政协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项制度之所以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在于人民政协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政党合作、实现人民民主和吸纳社会力量等方面拥有的优势。进入新时代后,将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要锚定人民政协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的治理效能,在完善协商民主的机制和强化政协委员的履职意识、责任担当中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源于对这一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认同.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效执政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干部人才培养和选拔优势.这些已被社会实践证明并继续证明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日益呈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新型政党制度三重面相。作为内容形态的中国政党制度,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运行特色。作为性质形态的中国政党制度,具体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作为本质形态的中国政党制度,则具体幻化为新型政党制度,从规律的层面彰显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效能。中国政党制度内容、性质和本质的三重意蕴,深刻地折射出其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无论作为内容,还是体现性质,抑或彰显本质,中国政党制度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行政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文章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辩证分析了这一制度的制度基础、基本功能和内含价值,据此解读了这一制度安排的政治属性,认为它本质上是一项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文章解析了民主与民生各自含义、治理民主与社会民生关系等关键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危机情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在全国一盘棋下的以人民为中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并在民主、法治与科技支撑保障等基础上,借助顶层设计的决策、凝聚合力的执行和多重保障的监督这三种机制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与融合。进言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包括共识性的防疫目标、整体性的防疫部署和全局性的资源调配;凝聚合力的执行机制包括响应性的工作制度、系统性的防御措施、落实性的执行力度、创新性的技术支撑和多元性的社会参与;多重保障的监督机制包括规范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性的问责机制和广泛性的社会监督。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以探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能够为危机情境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提出了国家制度建设的"三步走"时间表,并相应从13个方面明确了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方向.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积极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制度体系更趋成熟,结构更加定型,形成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整体优势在治理效能释放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有序进行,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对制度体系的逻辑建构、"中国之制"优势的坚定根基,以及制度建设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求使制度要素更富韧性、体系结构更趋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发出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能够通过我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等制度载体充分发挥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职能作用。在当下国家治理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应领会国家治理理念,把握国家治理核心,抓住国家治理着力点,明确好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切实肩负起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与投身国家治理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的遵循社会历史规律、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受到人民群众拥护、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承继于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镌刻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从容自信;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贫穷落后国家走向繁荣富裕贡献了中国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主张,为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各方面难题和问题的长效之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工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托,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把握治理视域的全面性、治理品质的时代性、治理制度的成熟性、治理结构的协调稳定性、治理方式的规范性、治理体系的开放性等特征,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新治理理念,丰富治理目标,明确战略要点,创新治理方法,协调多元共治,妥善处理国家治理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回应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需要人们从历史的视角、现实的视角、比较的视角,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在。要从效率与公平的对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现实性目标与历史性目标的结合中全面把握治理效能的内在要义。通过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双向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的内在结合,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