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共相"、"殊相"的分析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工作置放于哲学研究的视域中,并结合哲学实践,力图将"以人为本"落到公司管理的实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创作方法,"典型"是杂取种种人(物),塑造共相,而"原生"则是择取个别人(物),展示殊相.事物的本质不仅通过共相法得以揭示,而且通过殊相得到彰显.两者均是通达事物本质的佳径."典型"与"原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一种相互排斥而又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以这种辩证关系为视角,可使上世纪末的"新写实"现象得到一个崭新的观照.  相似文献   

3.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哲学大师,是少数几位创建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运用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接着讲宋明理学,通过对实际与真际等范畴的分析提出了共相与殊相的理论,建立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而胡塞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逻辑研究》第二研究中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提出了观念化的抽象(本质直观)的方法。他们的共相观及其把握共相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教义学”系德国法中的术语,近年来我国与之相关的研究比较兴盛,该术语存在着扩张使用的泛化现象。法教义学是法律实证主义的德国版本,法律实证主义在不同的法律传统中有不同的模式,但不宜将其泛化并以之代替法律实证主义这一术语。法教义学的泛化有多种原因,法教义学的使用在我国尚欠成熟,法理学应努力推进包括德国法教义学在内的法律实证主义研究,促进我国法律话语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各类术语有共性亦有特性,有发展也有传承。术语的产生都有其具体语境,如其后隐藏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研究者的主体性等。在借鉴使用时,需尽量参照一手资料考究甄别,厘清术语的名与实,避免对术语使用范围的随意泛化。  相似文献   

7.
追寻冯友兰文化观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冯友兰关于文化观的所有真知灼见贯穿了一条一以贯之的思路,那就是"别共殊",即区分"共相"和"殊相",这是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横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类型"和"个体";纵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不变的道德"和"可变的道德",前一种区分,提供了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途径和方法;后一种区分,告诉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同时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藏传量论对"共相"概念的理解继承了法称的因明思想,并发展出兼具佛教知识论、存在论、实践论意味的内涵。共相是比量的所取境,是思维中的观念性存在,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藏传量论认为人们使用遮诠的方式理解共相,人们通过理解共相可以把握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而闻习经教、实践佛法。本文讨论"共相"概念在藏传量论中得到怎样的理解以及在佛法实践中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因明逐渐向内明趋近的发展路向,总结出共相具有内容的观念性、认知形式的间接性、自体的相似性和实践的工具性四项特征。  相似文献   

9.
因果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探究的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子问题。例如.因果关系属于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否必须例示一种规律?因果推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归纳推理具有什么性质?因果性知识与认知主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殊相还是两个共相之问的关系?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通过解读休谟、康德、戴维森等哲学家的思想来分析因果性概念,探讨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境”的使用已超出语言学,泛化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超语言学”的泛化现象使“语境”的内涵也超出了语言学对其的界定。它已泛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学术界对它的使用可分为本体用法、界的用法、异质用法和对话用法。语境的泛化既是2()世纪语言学转向带来的语言学术语泛化的结果,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变革的体现,亦是学术用语的自然更新现象,与学术界趋同使用时尚的新名词、新术语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罗素认可的逻辑原子有三类:殊体、性质和关系,殊体的界定在罗素的体系中相对明确,而他关于性质和关系的学说却一直摇摆不定。他将性质和关系分别分为性质共相、性质共相的例子、关系共相、关系共相的例子。总体而言,他对性质和关系持有实在论的立场,只是在不同时期对这四类共相是否存在的问题他的立场稍有不同。通过澄清其关于性质和关系的学说,以明确他本人及学界在共相问题上的争议何在。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伊本·西那提出的共相理论属于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在论:共相并不在现实事物之先存在,而是在现实事物之中存在。然而,他的共相理论却没有这一结论所暗示的那般简单和明显,因为伊本·西那并不认为所有意义上的"共相"都存在于现实中,而只有在某种特定的、较为宽泛意义上的"共相"——"就其为本性而言的本性"——才存在。围绕"何种意义上的共相存在于现实中?"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将回到《治疗书:形而上学》的相关阿拉伯文原文本中,力求较为精确地重构和阐释伊本·西那的共相理论,并将试图推测其共相理论的深层认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先秦儒、墨、道三家的有无论思想进行了比较考察, 儒家有无观重在“有”, 是政治、伦理和社会学层面上的有无观, 他们所论及的有无范畴还只是殊相意义上的;墨家的有无观虽然主要的是就具体的事事物物而论的, 但又开始涉及到共相意义上的有无问题; 道家的有无论中所体现的否定的思维方式,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原则,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有无相生的生成论, 无有一无有的辩证法等反映了其有无论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比较而言, 在有无观上, 三家各有特点, 各有其长处。但从哲学上讲, 道家有无论最具思辨品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描述和分析realism语义的历史变迁 ,本文勾勒出realism概念发展的大致轮廊。本文认为 ,Realism始为哲学术语 ,后被用于美学与文学批评 ,最终泛化为“无边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共相问题是西方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曾在哲学史上引起广泛讨论和激烈争论,历史上关于共相的探讨中都牵扯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然而,各种理论尽管形态各异,却始终无法对共相的困难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可喜的是,作为现代哲学革新代表人物的迈农,通过对传统共相问题的梳理和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找到了共相研究的新进路,并提出了他基于自己理解的新的共相学说,其中关于抽象、呈现的探究以及各种类型对象的分析,别出心裁又细致全面。这些学说不仅为共相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作为迈农的对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现当代本体论研究的革新,具有重大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义理”、“考据”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理"、"考据"二词原非一对范畴,造成其在几个向度上的区别并不具有无条件的一致性。"考据"指利用文献资料所做的专题研究,"义理"起初泛指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虽可以简驭繁,但比天人性命具体。二者转为一对范畴是初始涵义、经学逻辑以及认知策略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在文本诠释领域,"义理"原与"文章"、"章句"相对,后者接近于经书本文。经书"本文"而非经书中适合考据的内容,代表着经学诠释中"殊相"、"部分"的一极;"义理"、"考据"都围绕本文展开,考据活动的共相性取向由此彰显。在一个五要素的文本诠释理论模型中,考据活动足以与阅读活动等价,所以存在"关于义理问题的考据"。  相似文献   

17.
“共相”,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常用术语,意指一般.“共相争论”是发生在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一场重大的争论.这场围绕一般与个别关系的争论,涉及到客体存在的方式,也涉及到语词的指称.因此,它既决定了经院哲学家学派的区分,也对经院逻辑的产生发展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哲学方面的意义,史学家历来多有论述,而对逻辑方面的影响,似乎向来被人忽视.今天,当我们赞誉中世纪为逻辑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把中世纪逻辑中包含的极为丰富的内容称颂为对现代逻辑的光辉预言或开端之际,考察共相争论中曾被忽视的东西,以求对当时逻辑的背景、何以兴起等作出较为合理的回答,这于加深对现代逻辑的理解、把握其发展的方向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都市民俗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泛化”,泛化的根源在于历史原因、民风变革、心理原因、科技进步等。  相似文献   

19.
凡是读过黑格尔逻辑学与哲学的人,都熟知黑格尔提出过具体共相.黑格尔说得很妙:“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页)可见,熟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知的东西.这个道理,在对黑格尔具体共相的理解上表现出来了.人们经常谈论黑格尔的具体共相,黑格尔的具体共相,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很熟知的东西,但人们对黑格尔具体共相的阐述,恰恰是误解了,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的具体共相.本文想就黑格尔本人对具体共相的理解与人们对它的误解,作一个仔细的分辨,以纠正误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现代性问题上的理论姿态可以概括为现代化的张力与现代性焦虑的“力场”,即学习现代化与规避西式现代性弊病的双重逻辑。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考及其探索性实践的影响,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弱化,反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毛泽东现代性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三大开放性问题:一是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异域想象”维度所展开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如何过渡到完成在当前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对西方现代话语霸权的理论突围;二是后发民族国家在建构自身现代性方案的探索性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性的“共相”与“殊相”的张力关系;三是后革命时代氛围下,如何安置理想主义的激情问题。上述三重开放性问题以显性或隐性形式,不断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性的探索性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