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庄子》英译与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庄子》英译历程的三个特点,认为当代典籍英译大家汪榕培在《庄子》等典籍中"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的翻译原则是当代典籍英译标准的指导原则和取向趋势。  相似文献   

2.
许均教授在顾正阳教授的论著《古诗词曲英译论稿〈序〉》中曾对中国古诗词英译有过这样的描述“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正因其难,中外译者众多,译作纷呈,使古诗词英译研究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拟从古诗词英译中最有争议的三个方面出发: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散体与韵体之争、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之争,对其现状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易经》的《否》、《同人》、《大有》三卦的四种英译作比较研究。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人自译的“汪任译本”《易经英译》。四种英译本为:“理本”,即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秦颖校注的理雅各(Jameslegge)英译《周易》;W/B本,即卫礼贤(RichardWilhelm)德译转贝恩斯(CaryFBaynes)英译本TheICHINGorBookofChanges,RKP版;DaLiu本,即《易经金钱卦》,ICHINGCoinPrediction,RKP再版木:“汪本”.即汪榕培、任秀桦合译《易经英译》,1993年初版。  相似文献   

4.
英国汉学家克莱默-宾是唐诗英译格律体派早期核心人物,他在理解唐诗本质诗学特征的基础上以诗性语言赋予唐诗英诗表征,构建唐诗格律体英译经典。虽然他的英译存在文化误读与文学误译,相比其他汉学家“学者式”的英译,他的译诗是唐诗在英语世界最为优雅的诗篇,推动了唐诗在英语世界学术圈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荀子》英译传播经历了从基本忽视,到部分、整体价值发掘,并渐成热潮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单篇英译、中期节译选译、后期全译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两个单篇英译对荀子思想持否定和肯定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期节译选译根据译者各自偏好重点译介,后期两个全译本则分别采取专业型学术化详尽译介和面向大学生的普及型大众化译介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共同推动了西方荀学热潮的形成。《荀子》英译传播未受源出国主流机构推动,以西方学者为主体,受众自主选择、翻译、传播、吸纳,并不断扩散,呈明显“自传播”特征。其文化特异性新颖性和独特价值是其英译传播的文化内因,西方读者对中国视角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是其英译传播的文化外因,西方荀学热是《荀子》文化价值吸引与西方文化内需完美契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汉语量词英译的问题,采用英汉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汉语量词的英译遇到的选择词语和表述方式的问题,描述了汉语量词英译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实践证明,这几种汉语量词的英译方法对于英译汉语量词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政治和外事上的交往日益频繁,作为反映我国政治内涵和导向的政治术语在国际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政治术语的英译对于在国际上宣传我国的正面形象十分关键。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提出在政治术语英译时译者应顺应的几个方面,通过研究《邓小平文选》中政治术语的英译,总结出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和意译加注四种顺应翻译方法,以期对其他政治术语的英译能起普适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红楼梦》前80回中凤姐重复和模糊的"忙笑""陪笑"和"冷笑"三种笑态为例,从直译、功能对等的阐释和锦上添花式的增译三种显化英译策略,论证大卫·霍克思采用细节显化翻译原则英译《红楼梦》的体态语。通过霍克思具体清晰地英译三种笑态,得出霍克思采用细节显化翻译原则取决于译者专业汉学家身份、译者翻译目的、《红楼梦》小说本身因素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霍克思显化解码隐藏凤姐笑态背后的含义,让英语读者成功地理解东方文化下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机制及心智活动过程。对霍克思版《红楼梦》凤姐笑态英译进行分析,也是解释不同民族与文化非语言交际单位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在既有汉语新词的分类基础上重新界定汉语本土新词,利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认同”观和关联理论中的“明示”说角度对汉语本土新词英译的实例探讨,重新阐释了“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三类传统策略,提出英译汉语本土新词时应首先遵循“认同”原则,对待不同种类的汉语本土新词的英译要采取不同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关键词》中的本源概念及其英语和韩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建立汉语、英语和韩语三语平行数据库,研究《中国关键词》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关键词》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省译”,韩译本的翻译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造成这种翻译模式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韩语文化同汉语文化较为相近,而英语文化同汉语文化相去甚远。翻译模式上的差异体现了翻译在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结论对未来的政治乃至其它类型的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文本翻译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词语英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题为中国传统文化词语英译初探,提出中国文化词语英译的七个统一的方法,也就是直译与意译的统一,音译与意译的统一,归化与淡化的统一,同译与异译的统一,一译与多译的统一,新译与旧译的统一以及英译与汉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华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墨子》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运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选择《墨子》的英译为语料,通过对《墨子》英译进行历时和共时描述性研究,找出影响其英译的各种因素,以期总结《墨子》英译历史过程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代表,《孟子》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被译成西方文字,该书对英语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国内对《孟子》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却明显研究不足。本文对国内有关《孟子》英译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做了详尽的梳理和全面介绍,总结出国内目前《孟子》英译主要的特点:其一,注重语言学层面的翻译研究,其二,译本研究多为理雅各英译本研究,对其它译本关注不够。因此,多译本流传学研究以及典籍英译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应成为《孟子》英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孙大雨的《屈原诗选英译》具有学者气度和学院派风格,译评结合、注释丰盈、弹性押韵是其主要的翻译特色。孙大雨运用“历史透视”与“价值判断”的方法对某些中外学者关于屈原其人其文的偏颇观点进行批评,并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提出翻译依据;音译加注、直译加注以及意译加注的结合有效弥补了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这种研究型翻译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普遍性和灵活性协调的押韵原则体现了严谨与自由相统一的译诗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著作中所出现的植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角度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目的是考证其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希望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首先分析《英译〈诗经.国风〉》共出现的79种植物英译,认为其中值得商榷的有"唐"、"条"、"黍"和"稷;"然后提出相应的更能"传神达意"的翻译,尤其强调传达原作中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还探讨了上述翻译欠妥的原因。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文化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诗经》乃至典籍翻译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对偶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修辞手段 ,英语的Antithesis和Parallelism与汉语的对偶只是部分的对应。本文讨论了汉语对偶句英译时的形、音、意问题。至于形 ,英译时可有重形和不重形两种情况 ,过分重形可能会有违于英语的句法规则。至于音 ,汉语和英语都讲究音美 ,但二者实现音美的手段不尽一致。至于意 ,可根据具体情况或直译或意译 ,以最大程度地再现汉语对偶句的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关学角度研究《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含的美,译者应该采取诗化译法。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因影响巨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其解读已难,英译更难.王宏印教授推出新的<诗品>英译,通过多种翻译手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美学追求.文章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译诗的形式、音韵的补救、意美的再现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归纳了王宏印教授<诗品>英译的艺术技巧与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