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晚清画报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读图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以《图画日报》刊载之《新茶花》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文学作品体现了近代转型期中国读图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画报的大众定位和报刊化写作带来了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其二是晚清的读图风尚和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与文图关系的突破,以及连环故事图画基本体式的奠定;其三是画报关于西方意象的表征所再现的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与晚清外交崔萍李鸿章的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宦海沉浮而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臣,参与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权倾一时。他以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起家;兴洋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北洋水师;办外交调处大小教案.签订...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咸、同年间湖南人才的领袖陶用舒(益阳师专学报编辑部)清咸丰、同治年间,湖南人才形成了近代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道光年间,以陶澎、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湖南人才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据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咸丰、同治、光绪三...  相似文献   

4.
张集馨(1800-1878年),字桂吾,号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江苏仪征人.所著《椒云年谱》(又名《道成宦海见闻录》)一书,流传甚广.该书以年谱形式记述了作者四十余年宦海生涯和所接触的许多晚清重要的人物,其中对晚清政治腐败的揭露和官场鬼蜮的记述,刻画入微,入木三分,可谓晚清官场的实录,曾被人誉为“不亚于清末《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张氏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浮沉  相似文献   

5.
蒋春霖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词人,时称“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谭献)其《水云楼词》堪称有清一代上乘之作。他的词反映了晚清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蒋春霖是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词人。在晚清干戈纷扰的时代里,蒋春霖的词反映了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茫心绪,充溢着苍凉、凄清、迷茫、哀怨的末世情调。《水云楼词》末世情调的形成与蒋春霖的身世遭际、个人气质以及他所处的动乱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一在近代中国,新闻媒体一经出现便成为新宠,从南到北,自西至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近些年来,中国内地影印出版了一系列晚清民国时期的报纸和期刊,再现了昔日新闻媒体的繁华。《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1]、《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2]、《清末官报汇编》[3]、《晚清珍稀期刊汇编》[4]、《晚清珍稀期刊续编》[5]、《民国珍稀短刊断刊》[6]、《民国画报汇编》[7]、《民国新闻期刊汇编》[8]等,以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当代学者透过新闻媒体研究中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逐渐形成热潮,且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南开大学的侯杰教授对《大公报》《醒俗画报》《世界日报》等新闻媒体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叶汉明教授对点石斋画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与清军勇营制度张红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晚清兵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咸丰以前是八旗.绿营制度的时期,由咸丰、同治到光绪甲午勇营制度为代表的时期,而甲午战争以后则是新军制度为代表的时期。因此,甲午战争乃是晚清兵制第二...  相似文献   

9.
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传媒制度相对宽松、城市商业繁荣、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等因素影响,诞生于晚清时期的中国画报画刊在短时间内得以兴盛,成为开启民智、传播风尚、浸润审美的重要媒介。研究发现,从出版时间、发行地点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聚集性;从出版类型、周期以及外观形式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多元性;从出版内容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通俗性;从运作与销售策略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灵活多变性。图文并举的画报画刊不仅开启了图像阅读的序幕,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史料。  相似文献   

10.
《伦敦新闻画报》作为世界上第一份成功地以新闻与图像相结合的周报,诞生不久就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史料价值研究,认为它是维多利亚时期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二是图像新闻研究,肯定它是对世界的图像化记录;三是维多利亚女王形象塑造研究,指出它塑造了“作为君主的女王”“作为平凡人的女王”和“无所不在的女王”三种类型的女王。国外《伦敦新闻画报》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英国中心论”倾向,忽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缺乏对图文关系的辩证认识等不足。《伦敦新闻画报》国外研究对今天的中国研究者有以下重要启示:立体认识研究对象,应当重视中国问题,深入探讨图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伦敦新闻画报》中丰富而生动的晚清中国人形象得益于其图文结合的表现艺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像与文字互释,包括以图释文,用图像为文字增添直观性、可感性;以文注图,用文字为图像重建语境、锚定意义;图像与文字互补,包括以图像弥补文字空间性的不足和以文字弥补图像时间性的不足;图像与文字背离,包括图文营造氛围之扞格和图写实与文写情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李申夫(1819—1889)名榕,号六容。清·四川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下寺乡河马沟)人。道光丙午(1846)举人,咸丰壬子(185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转礼部主事。咸丰己未(1859),曾国藩奏调湘军营务,因军功,授浙江盐运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同治己巳(1869),坐事罢归,主剑州兼山书院和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登龙书院、匡山书院讲席以终。有《十三峰书屋全集》留传于世,《清史馆稿》有列传。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众多的石印画报中,《时事报》馆发行的《图画新闻》鲜有关注。通过分析该刊对西学的倡导、对迷信的痛斥,报道新女性的觉醒以及新学堂兴起等事件,得以了解一个处在新旧思潮激荡下的晚清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点石斋画报>中的一则扬州新闻,继续探讨晚清民间法观念.本文认为,扬州事件是一起民事纠纷,只因为有关人员处置不当,才出现了动用刑罚解决民事纠纷的怪现象.画报作者的指导思想是"和为贵",受三方面影响,即古圣贤的教导,历史传统的延续,以及清代官方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论晚清的改革与社会变迁黎仁凯晚清实行的改革,从道光、咸丰问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自改革”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及实行的点滴改革算起,历经平天国内的革故鼎新,洋务新政,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等重大改革运动。虽然这些改革均以不同程度的失败而告...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一生喜爱读书,学仕兼优,对阅读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和心得。以《曾国藩日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道光十九年至咸丰二年的日记为研究时段,统计其阅读天数和比例,对曾国藩在这一时期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的变化进行探微,发现他的阅读出现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分析其阅读出现曲折反复的原因,总结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德国历史上都曾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并分别选择了龙与鹰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皇帝试图垄断龙纹,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兴起了纹章文化,德意志臣民可自由采用鹰纹章作为效忠皇帝的标志,体现了德国封建的自治传统。中国成立共和国后,虽然放弃了龙纹作为国家标志,但龙仍被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中国象征。而鹰纹章在帝制结束后仍成为德国的国家标志,并为民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的《伦敦新闻画报》塑造了“顽固不化”“残忍嗜血”“渊默镇静”的叶名琛形象。该形象的构建处于文本间性与图像间性的合力之下,体现了该报与《泰晤士报》及政治语境中声音的回响与共振,借助新闻“内文本性”实现的意义再生以及叶氏肖像与其他画像在互文中生成的可能意涵。该形象的生成缘于该报在“英国性”主导下的表征:它受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商业利益的驱使,承载着捍卫帝国荣誉与尊严的使命,也出于对英国民族优越性的鼓吹。它对考察西方新闻文本中的中国人形象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晚清总理衙门章京、民国清史馆编修李岳瑞在其历史笔记《春冰室野乘》中记载:一日,道光皇帝想吃面片儿汤,令御膳房备办。次日,内务府奏,请添置御膳房一所,专门供应此物,尚需设专官管理,总计开办费数万,每年经费数千。皇帝说,用不着这样,前门外某饭馆片儿汤  相似文献   

20.
一八六○年八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北上逼近京城。九月,咸丰(奕泞)仓皇出逃热河,留下异母弟恭亲王奕诉在京主持与英法谈判定约。次年八月,咸丰病死于热河行宫。叶赫那拉氏之子,年仅五岁、未离襁褓的载淳(同治)成为嗣皇帝。肃顺等咸丰旧臣八人以“赞襄政务大臣”的身份辅政,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就在咸丰死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由英帝国主义所扶植的势力——奕訢等人,与野心勃勃、朝思暮想“垂帘听政”的那拉氏勾结在一超,密谋发动了一场政变,将肃顺等咸丰旧臣一扫而光,夺得了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力。这就是在晚清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北京政变”。这次政变导致了祸国殃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