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清初特定时代语境中,遗民曲家们为了传达其复杂而幽微的文化心态,往往在戏曲创作中采用虚拟“故国”意象、寓言和女性关照等书写策略。“故国”意象是政治伦理在清初遗民曲家心中的自觉内化,寓言旨在张扬他们作为遗民的个性价值,而女性关照则凸显他们“赏才”和“伤才”相交织的复杂、矛盾心态。这是清初特定时代思潮在遗民戏曲中的多层面折射,从而使其戏曲创作展现出不同于元明戏曲的独特文学风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据现有资料,女性直到明嘉靖年间才以序跋形式步入戏曲批评领域。她们重视女性的创作和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称许其才华,关注其情感,推崇其品德,往往借以自抒心绪,希望能为女性同胞振臂一呼,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认同意识,在读者中起到一定的提醒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由于没有“伟大的”女性作曲家,女性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一直非常低下.自上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出现之后,学者对这种看法加以质疑,认为女性作品的风格是社会造成的,而非生理本质决定的.但在父权视阈下,直至今日人们仍摆脱不了这样一种认识:女性可以成为表演家,但不可能成为作曲家;女性没有能力创作大型作品,即使有创作的作品,也是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女性很少进行结构和技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有大量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晚唐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时,深受当时的时代风气、诗学思潮以及诗人的价值取向、意趣追求、创作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与诗坛上盛行的缘情绮靡、回归齐梁、市民通俗、消闲娱乐的诗学思潮应节合拍,与诗人尚奇、尚怪、步趋“长吉”的审美新变同鸣共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从文本入手,以历史的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发现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而且具有“硬汉”的某些特征。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人写作中的重要对象。柳词中的女性形象一反封建士大夫既定的淑女风范,改变其温柔敦厚、听天由命的性格,突出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个性表现。在先进的女性观点驱使下,柳永的词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都透出不凡的清新气息,与其他玩弄女性的官僚们形成鲜明的对照,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的曲辞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据现有资料,女性直到明嘉靖年间才以序跋形式步入戏曲批评领域.她们重视女性的创作和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称许其才华,关注其情感,推崇其品德,往往借以自抒心绪,希望能为女性同胞振臂一呼,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认同意识,在读者中起到一定的提醒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清初特定时代语境中,遗民曲家们为了传达其复杂而幽微的文化心态,往往在戏曲创作中采用虚拟"故国"意象、寓言和女性关照等书写策略."故国"意象是政治伦理在清初遗民曲家心中的自觉内化,寓言旨在张扬他们作为遗民的个性价值,而女性关照则凸显他们"赏才"和"伤才"相交织的复杂、矛盾心态.这是清初特定时代思潮在遗民戏曲中的多层面折射,从而使其戏曲创作展现出不同于元明戏曲的独特文学风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明清女性主要以题写序跋的方式开展戏曲理论批评.在戏曲创作理论方面,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结构和题材处理三个方面,尽管理论水平难以与男性理论家比肩,却独具女性特色,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晚明吴江叶小纨以杂剧《鸳鸯梦》的创作,填补了女性写作戏曲的空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剧作传世的女剧作家。本文从叶小纨所处的晚明吴江叶氏文学世家现实生活出发,围绕剧作家的人生际遇,探讨杂剧《鸳鸯梦》的文本生成方式,进而发掘女剧作家在哀悼背后所隐含的对女性爱情婚姻和心灵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个著名的文学世家,除了以沈?为代表的男性成员在传统的诗文及戏曲领域内取得的辉煌成就外,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沈宜修为核心的女性作家群具有鲜明的家族特质,她们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大多为母女词人、姐妹词人、妯娌词人、姑嫂词人;她们在创作中互相唱和,情感上互为慰藉,生活上彼此帮助,作品中萦绕着浓烈的亲情和特殊的愁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午梦堂气质"。这与吴江沈氏深厚的家学渊源、文学世家的联姻、家庭教育、作家闺中酬唱及晚明东南地区家族女性创作的繁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中,部分女性艺术家选择了与传统女工有关的媒材进行创作,以一种近似手工劳动的艺术形式来表述自己的艺术观念,拓展了女性艺术的审美语言,这类作品已成为当代女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材质特性的审美价值入手,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性别差异、社会分工以及思维方式三方面加以论述,同时对目前成功运用此类手法进行艺术实践的典型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释读、梳理、归纳与整理。  相似文献   

15.
对于战后英国女性小说,评论界主要关注其实验性和后现代性,而忽略其传统性和继承性。通过对比二战前后英国主要女性作家及作品可知,战后英国女性小说创作进入辉煌时期是英国女性文学传统与时代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否定传统、奉行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女性作品,数量和规模均为历代女性创作之冠。这一现象与江南地区文学世家的繁荣、女性创作者之间交流联系的紧密、知识女性结社及文人招收女弟子等群体性的创作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对传统的女性学习和创作观念发生了冲击。因此,本文就女性诗作者之间不同形式的联吟、唱和活动举例说明,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分析女性作品的保存与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梳理总结抗战背景下中日进步女性作家和作品创作情况以及研究现状,重点归纳了中日进步女性作家作品中呐喊疾呼、纯情叙事的战争表现形式和底层书写、女性关照的战争叙事主题。表达了中日女性作家在抗战特殊时期体现的人文关怀、底层关怀、女性关怀、家国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奥斯丁和张爱玲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女性作家分别在《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从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爱情与婚姻,并都体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生存地位的冷静思考与深切关怀。尽管伊丽莎白和白流苏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但她们与男权中心的世俗观念的抗争体现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宋代女性文学以女作家前所未有的女性意识觉醒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学遗产.从作家人数上看,宋代女性作家中仅有作品流传的就有诗人200余、词人近90;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宋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扩展到了诗、词、散文、赋、评论等各种类型;从作品的题材上看,宋代女性作家冲破了女性文学爱情题材相思愁怨的单一的传统模式,或抒情写景、或送别思亲、或咏史怀古、或边塞军旅、或爱国忧情,无所不包;从诗词作品的质量看,宋代女性文学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