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闻一多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身份转换,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研究闻一多前期思想的结构及其特点,可以透视闻一多思想的发展历程。前期闻一多的思想构成比较复杂,在他身上同时呈现出文化的民族主义、唯美主义和基督教信仰三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互不融合,彼此冲突。这种奇特的思想结构,与闻一多本人把握西方文化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20世纪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有关。因此,分析和认识早期闻一多的思想结构,既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闻一多的研究,又有利于充分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某种特定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法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已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的"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身为现代诗人和学者,在诗歌创作中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表现出"诗中有学",从诗歌转向学术研究后,仍然保有了作为诗人的性情、思维和品格,使得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而"学中有诗",这不仅表现在闻一多主要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之中,而且在他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世界里都体现出一种诗性思维,以不同于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而表现出他思维品格中的本真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学术研究中的直觉性和诗意化的想象,诗性思维保证了他在学术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北爱危机的祸殃使当代北爱尔兰诗人跌入文化身份的集体焦虑和宗派主义的漩涡,酿成20世纪60~80年代北爱诗坛以宗派论争为特点的混沌诗歌史。从文化诗学观的研究视域对诗人迈克?朗利的诗学实践与文化和解活动展开探讨,可以发现他以差异认同为牵引力的文化平衡诗学通过引导文化身份的边界协商促进了北爱诗人的文化和解,客观上推动了文化身份的动态建构。朗利的最终实至名归证明了诗歌仍旧是历史的见证者、反思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循着诗人、学者、斗士这三个阶段,就闻一多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心灵历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深入研究闻一多对母体文化从自卫到超越的思想轨迹,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中西文化的结合和传统文化的改造,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很有参照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以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本文解读的方式,寻找出诗人时期和学者时期在爱国情怀中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诗美文化管窥王木青关键词闻一多,一与多,诗美文化,三美一运筹艺术规律的巨擘闻一多,名家骅,号一多,又名多。它具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它不仅标示了闻一多的灵性、品格,而且表现了他那善于洞察艺术辩证法的高超能力。一与多是对立统一的。黑格尔说:"一就是自...  相似文献   

9.
今日许多学者不满足于科学的统一,而试图使人类文化大统一。这种尝试是有其内在理由和依据的。因为自然或世界、人的文化活动体系或人性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人类各种各样的知识学科和文化门类,在创造时刻或达到成熟阶段,其统一性就明显地呈露出来。学者构想和设计的大统一途径有诠释学,弱化自然科学的定律、因果性等概念,发挥哲学的连通和综合功能,审美等。  相似文献   

10.
今日许多学者不满足于科学的统一,而试图使人类文化大统一。这种尝试是有其内在理由和依据的。因为自然或世界、人的文化活动体系或人性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人类各种各样的知识学科和文化门类,在创造时刻或达到成熟阶段,其统一性就明显地呈露出来。学者构想和设计的大统一途径有诠释学,弱化自然科学的定律、因果性等概念,发挥哲学的连通和综合功能,审美等。  相似文献   

11.
受社会心理学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启发,跨文化传播学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发展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唐纳尔·卡鲍尔(Donal Carbaugh),玛丽·简·考利尔(Mary Jane Collier)以及麦克尔·海克特(Michael Hecht)是三位研究文化身份的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诠释学派学者(interpretive scholars),其理论主要强调了身份认同过程中传播的中心性,身份演绎中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动态互动性,以及由多重性、多维度、多变性组成的身份复杂性。总结梳理了这三位主要学者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并进一步反思文化身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李凌“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是个体人格的组织化,政府文化是政府的人格化;公务员心理契约的“个性”与政府文化的“共性”的互动关系是推动政府管理绩效提升的原动力。尝试将二者内在机理、耦合向度置于统一的分析框内研究,进一步明确政府文化与公务员心理契约构建的互动新维,改善政府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不仅是我国杰出的现代诗人、民主主义战士,而且是我国现代开拓学术研究新局面、建立新体系的先驱者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闻一多先生中西汇合的学术道路、主要学术研究成就以及鲜明的学术特点,尤其是学术研究上的时代品格更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极大发展、产品同质化的出现,广告宣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告传播由原来单纯地对产品功能的介绍转为与文化的结合,广告表现出更加浓厚的文化韵味。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开始注重对广告文化的研究,"广告文化"这一概念被频繁地使用,并出现在众多学术论文中。然而,通过阅读这些论文,我们发现人们对"广告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然而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广告文化"的含义,对这一概念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观照杨克早期的诗歌 ,从中可以发现诗人的审美轨迹 :由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膜拜转变为对整个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思考 ;由用童真过滤人的心理空间转变为用锤凿凸现现代人的心理空间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以诗解诗”与“以诗选诗”相互贯通。闻一多《唐诗杂论》以“诗人学者”的视角解读唐诗,推崇诗歌的情感力度、诗人的人格高度。闻一多《唐诗大系》则以选代评,以“学者诗人”的视角编辑情感力量充沛的唐诗选本。引领唐代诗风转型、强力表现人生痛苦及淡泊情怀的诗作,是闻一多联结《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的核心文本,理论研究与选本品鉴的诗学会通最终体现为才情与学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对象由被动盲目的他律客体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自律主体。文化自为以文化的反思性认知和创造性引领为核心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主体摆脱未展开的感性状态,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阶段,推动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信。文化主体身份意识的确认、文化黏性的增强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文化自为证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理路。而激活个体主体性、凝聚集体主体性和锻造话语主体性则是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