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根文学的崛起和衰落成为一个文学历史之谜 ,不少的文学评论家以及当时担纲创作的作家们都不断在回顾反思。本文的再寻思建基于他们的反思基础之上 ,认为寻根文学的衰落与作家群体在寻找文学的“根”时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某种误读现象 ,以及无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紧张从而导致文学发展存在着先天的内在危机 ,而这些危机的出现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视野和对“传统”作为文学的“根”的狭隘理解有相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文学至少有以下8种“文学倾向”或曰“文学流派”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研究。它们是:1.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或曰“新司汤达派”;2.人类处境文学;3.介入派文学或曰存在主义文学;4.形式主义文学或曰“新小说派”;5.超现实主义文学;6.大众文学;7.通俗文学;8.荒诞文学。还可以细分和列举出其它的文学流派,如“侦探文学”、“科幻文学”等,不过主要是上述8种。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对“各家文学”逐一进行评说。只能首先重点说说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法国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作家群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和发展。这一传统不仅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而且可以索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还可以探赜到法国文学的童年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中,女性自恋与同性恋曾形成为一个巨大浓厚的情结场域。它所表现出的文本特征与时代意义,与传统文学中表现的异性恋和男同性恋及其他时期的女同性恋均有不同之处。在男权传统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创作现象的出现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中,女性自恋与同性恋曾形成为一个巨大浓厚的情结场域。它所表现出的文本特征与时代意义,与传统文学中表现的异性恋和男同性恋及其他时期的女同性恋均有不同之处。在男权传统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创作现象的出现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苏联文化情结是王蒙人生和创作的重要情结.具体到文学创作领域,王蒙不仅受到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直接影响,还继承和发展了苏联文学的革命反思主题.但浓厚的苏联文化情结也限制和制约了王蒙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宗璞的《我是谁?》是当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由于小说对于“人”的呼唤和现代派创作手法的运用,曾获得文坛肯定.重新细读《我是谁?》,发现这部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并不拥有真正的“反思”价值,小说在叙事话语、悲剧性渲染和文学启蒙等方面都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7.
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形成,反转来又影响到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作家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端木的积累富有自学、杂学、实践三大特点,决定其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学界对抒情文学创作母题——乡愁情结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抒情文学范畴内的歌词创作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仍缺乏关注。而被誉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词创作中的乡愁情结尤为值得研究。从罗大佑整个创作背景看,他通过审视家园与整个华人社会在时代中的变迁来表述自我的乡愁情怀。这种乡愁的表达折射出他对时代变革的反思与追问,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的希冀与期望。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浓浓的成都情结,是李劼人小说独具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李劼人成都情结的成因及表现,认为蜀文化的熏陶、丰厚的生活积累、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家乡的绵绵深情、法国文学的影响,是形成李劼人小说成都情结的主要原因。在作品中成都情结主要表现为:用成都话,写成都人,言成都事。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化思想激烈交锋、政治经济竞争加剧的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成为目前的重大理论问题。以西方现代性为唯一标准,在中劣西优的认识论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做出价值判断,这样的理论思想和研究结论亟待反思。作为知识体系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已经成为文化霸权,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西方现代性本身具有明显的内在缺陷,且不能准确展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文学“新现代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以“人民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美学原则,通过对“人民性”的叙述和表达,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塑造当代中国文学新现代性的有力资源,传达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入思考,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文化意识和文学潮流,并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女人与“家”──论当代女性文学的漂流身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中一直贯串着明显的传统因素──“家”的情结。女性文学中的“家”的情结既包含着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家”的概念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更指示着女性主义发展中的一种困境倾向和挫折感。然而,回家之不可能,使女性文学在世纪末更突出其漂流的身份。因此,不必过高估计女性文学的成就,而应注意其“男性的女性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诗仙”李白,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李白诗文中文化内涵丰富,“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透过诗情“月”意,解读李白的坎坷人生与“月”之情结:明月情结,酒月情结,秋月情结,这对当代李白研究具有拓展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肇始于18世纪上半叶中法两国文学的直面对话,拓开了东西方两国文学交融的历史。两国文学交融的漫长历史表明:法国作家在吸取中国题材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和异国情调扭结在一起,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结缘与交融,是以中国题材为中介、异国情调为“情结”的。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不管法国作家以何种方式契入中国主题,如何描述中国素材,中国总是激发他们想象、诱发他们思考的无尽的文学源头。中国题材的介入,开发了一代又一代法国作家的创造力,拓展了法国文学的描写领域,构成了法国文学发展的不容忽略的特点。这也是中法文学交融的一个最鲜明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7.
“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先秦至魏晋,“才”这一术语逐步由论人到评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文才观,主要包括“才源天授,才主学辅”“骋才驭奇,修德为器”“因性练才”三个方面。文学场中的才性论中杂糅着诸多社会因素,魏晋时期奉命创作与即兴创作使“文才”受到追捧,作者地位与交际圈影响了才名的评价与传播。刘勰以“才”论文,重视文才的观念符合魏晋时期逐渐兴起的崇才思潮和文学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篇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引发的电影改编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在散文热和长篇小说热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执著于反思和先锋探索的中篇小说逐渐从文学的浪峰滑落。第五代导演的中篇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的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在中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俄罗斯文坛“传统派”主将的拉斯普京,其创作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宗教传统,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会流露出一丝宗教情结,即“东正教救世”意识。作者把这种宗教意识完美的融合到具有俄罗斯优良传统美德的“老人形象”之中,可以说两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具感染力与震撼力。拉斯普京的宗教意识是与众不同的,它经历的是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