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送礼的国家。朋友同事之间要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有来不往非礼也,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送礼的人就越多,礼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品观”,就显其高风亮节,很值得借鉴。据陪伴毛泽东12年的管家吴连登说,外宾送的礼品,内宾送的土特产,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时候,毛泽东一家子就靠他的每月404.8元工资生活,常入不敷出。因此,吴曾劝说毛泽东,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不料,毛泽东作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2.
送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对送礼习俗也各有不同。送礼要送的贴心,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收礼文化和习俗,以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我国送礼成风,造成很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生病住院、新房乔迁、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成为收礼的机会,老百姓很不满,如上下级之间、业务来往,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怎样确定是亲情还是变相行贿、拉关系。在当前反腐败形势下,要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明确“礼”和“贿赂”之间的界限。本文就中西方送礼行为下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礼不在贵 有情则重 不知何时,春节送礼也成为了一个传统。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如今,上下级之间送礼方式从“烟酒时代”升级到什么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为礼累     
我们中国人太讲礼了,讲礼的格言真不少,什么“来而不往非礼也”,什么“礼多人不怪”,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等。这“礼”,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礼”的物化,就是老百姓说的“人情”。 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就有了送人情与还人情,送礼与还礼的往复无穷的活动。这种礼尚往来的活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送礼的项目多如牛  相似文献   

5.
金宸 《社区》2008,(36):20-20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拜年时带上一些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年复一年都送一样的礼就太没有新意了,人人都送烟、酒、糖、茶,也未免太俗套。那么,送礼的讲究是什么,怎样送礼才能送出情趣,并且让收礼者有所感动呢?  相似文献   

6.
齐鸣 《社区》2009,(30):45-46
中秋节热热闹闹地过去了,相信你一定“捞”足了礼品!家里已经堆成了小山?冰箱里已经满得装不下? 过节送礼讲究实惠,可礼收多了再实惠的东西也是浪费,而且过了保质期想不扔都难。于是,”打发”不出去的礼品就像雷区,慢慢对你的健康形成威胁,正如军事家所说:地雷之可怕,不能仅仅用伤亡这个词来形容,它使恐怖蔓延,使战斗力严重下降。快趁着节后的热乎气,加入我们的“排雷战”吧!  相似文献   

7.
礼法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话语之一。政治文明中有关礼法关系的讨论,乃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学界对其礼法之辨的精彩阐释却多有忽视。以礼法之辨为视角审视王夫之的法治观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法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刑以佐礼”;“守义礼为法而乃以成正而无缺”,表现出王夫之在政治哲学方面重礼治轻法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大潮使得许多中国人更深刻地领悟了“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真谛。有关人际关系的书籍、刊物热门畅销;许多人在默默无语马不停蹄地跑关系。此际,自古存在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礼品,又充当起了润滑剂的角色。频频的礼尚往来,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应。“走后门”、“不正之风”、“无礼(钱)办不成事”、“权钱交易”、“反腐倡廉”等语词都同礼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围绕送礼,时时泛起各种褒贬,而更多的是大众的不满。不满过后,却是送礼频率的加大。人们陷入了这样的矛盾境地:一方面愤愤于送礼风下的不公…  相似文献   

9.
送礼的学问     
李大伟 《社区》2010,(2):62-62
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是礼品之国,礼仪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杖者出,斯出矣”。礼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资,有时更是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现在,送礼是一门处世为人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境外较廉洁国家或地区针对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问题,切实制定了制度,有效规范了公职人员的违规收礼行为。境外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立法禁止公职人员违规收礼、严格设定公职人员收礼的价值额度、妥当处置既收礼品、严厉惩处违规收礼行为、多渠道监督违规收礼行为。基于此,结合我国公职人员收受礼品问题及有关制度的现状,我国可在立法、礼品处置及监督等方向完善公职人员收受礼品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语言观的基本观点是:坚持“言之为贵”的认识观念,准确科学地把握语言的本质;充分认识语言的内在规律,注重语法、逻辑、修辞;加强语言词章修养,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提倡下功夫学习语言,“有的放矢”地运用语言;着眼语言的历史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风,推崇文风通俗化、简明化。毛泽东的语言观来自他本人语言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教育部通报了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教师冯群超索礼收礼谩骂学生一事的处理情况。通报指出,教师节期间,该校34名教师接受学生赠送的茶叶、水杯、剃须刀、篮球、服装等各种礼品合计价值4084元。随着作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教育部门内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潜规则现象也逐渐浮出了水面。身为教师,却公开向学生索礼收礼谩骂学生,确实有违师道尊严,严重影响教师形象,于情于理于法不合。值得深思的是,该校教师为何会"冒天下之大  相似文献   

13.
胥子 《社区》2010,(3):27-28
送礼物烦恼.孰不知,接受礼物也很烦恼——如果不想收这份礼怎么办?怎样拒绝呢?在我们生活的社区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呢?以下就为你讲述两个发生在社区里的收礼、送礼的故事.没准会给正在为此犯愁的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门大吉     
过春节,家家贴春联,内容各不相同,但有一句是共同的,那就是“开门大吉”。这是美好的心愿,但现实生活中未必开门都是大吉,有时开门是引狼入室,凶多吉少。这就要求人们,该关门时须关门,关门也会大吉。领导干部的楷模牛玉儒在廉洁自好方面,做到该关门时坚决地关,毫不留情。对送礼的关门。无论是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当市委书记,牛玉儒家的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若是送礼的,他立刻拉下脸: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谈。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一次,别人好意,送了条围巾,妻子觉得没什么,便收下了。牛玉儒回来后大为光…  相似文献   

15.
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要奋斗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命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正确地对待生死,使得毛泽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以乐观奋斗的精神笑对人生;正确地看待生死,使得毛泽东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去与命运抗争,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其他原因“,送礼风”“、人情债”也愈演愈烈。人生因“送礼”而累,世人谈“人情”色变。有数字为证:据陕西省社会调查队对2000户居民调查,平均每户年送礼支出相当于家庭全年房、水、电、交通、邮电、文娱、医药、保健、保育和学费10项支出总和的1!3倍,443户入不敷出家庭有30!23%户与送礼太多有关。又有权威调查指出,我国6亿居民一年送礼费用合在一起可建造一座三峡大坝!诚然“,礼尚往来”为国人传统,“礼”是人际关系的“调味品”和“增色剂”。撇开“礼贿贪官”不论,礼尚往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邓小平干部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独到的分析,认为邓小平从四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干部思想:邓小平提出的新时期干部“四化”标准赋予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以鲜明的时代内容;他提出的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的观点,是对“任人唯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以“大胆使用”为中心内容的一系列重要的干部使用观卢、是对毛泽东同志干部使用思想的丰富和具体运用;他坚持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教育培养干部的基本原则,并创造性地提出要建立“梯级结构”培养后备干部。  相似文献   

18.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按孟子、荀子与朱熹的解释,并非真“仁”,而属“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理解。所以,孔子才批评管仲“不知礼”。孔子对管仲的批评集中于“仁”(博爱)与“礼”(制度)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礼”是“仁”的必要条件;“人而不仁如礼何”意味着“仁”也是“礼”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管仲“不知礼”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仁”;反之亦然,从管仲“如其仁”(即非真仁)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礼”。孔子并不是说管仲不进行制度建设,而是说他不懂得制度伦理学的原理,因而其所建构的并非孔子所主张的儒家“周制”的制度,而是法家“秦制”的制度。儒法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这样勾勒:孔孟时代的儒法对立;帝制时代的儒法合流;未来可欲的儒法再度分途。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