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现代叙事学理论引入小说研究,使小说叙事话语的探讨成为热点。区分出一部小说所采用的叙事话语,可以说明作品的艺术效果及其感染力,反映作者创作的艺术成就。王小波《这是真的》的叙事话语,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恰当的人物话语表达形式;定与不定的话语人物身份叙述;黑色幽默的叙述笔调。  相似文献   

2.
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优秀文体家凯瑟琳·安·波特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偷窃》,在人物话语,叙述角度和故事情节三方面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魅力.朴素平淡的人物话语展示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和徽妙的人际关系;看似含混的叙事角度透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看似无关的情节离间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实现了小说的艺术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在巴赫金看来不同人物的视野促成了思想间的对话,小说结构及话语在此基础上得以复调式呈现,这一切根源于世界的复杂与多成份。在此,巴赫金强调了在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之间横向展开来的交流与对话。笔者欲借助巴赫金这一横向开展于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视野理论推导出纵向交错在单个人物形象——拉斯柯尼科夫之上的多种内涵。  相似文献   

6.
《小杜丽》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在人物刻画和主题呈现的方式契合了巴赫金"杂合建构"和"伪客观动机"的概念,狄更斯充分利用自由间接引语灵活多变的特点,制造人物话语与叙述者话语间的含混性,刻画了一系列"Nobody"人物。自由间接引语不仅呈现了他们自我放逐、自我膨胀、自我湮没的形象,也勾勒了一张覆盖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缺失全景图;为领略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提供了管中窥豹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小说”概念实际上有违于小说创造的音乐学原则 ,只不过代表了小说史上某一种复调小说模式 ,可称之为“对话模式”的复调小说。鉴于此 ,本文将另一种基于音乐学原则的小说形态汇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概念 ,并对文学史上复调小说的成就别为两类 :一类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话小说 ,另一类是德·昆西、福楼拜、乔伊斯、赫胥黎、昆德拉等人的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音乐小说。  相似文献   

8.
话语的对话性与诗学问题——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具有对话性是巴赫金话语理论的核心思想。对话性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话语在称述自己的对象的时候,会与他人话语产生对话;其次,话语的对话性体现在话语的说出总是以听者的存在为前提,以获得应答与对话为目的。根据话语对话性在形式结构形态上的呈现与否,巴赫金将文体作了小说与诗歌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巴赫金认为,与自然科学相比,诗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们以话语作为存在方式,且具有一种内在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9.
<无风之树>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深厚的审美意蕴成为李锐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不仅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的表述,在叙述技巧上更是令人耳日一新.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可能,也给我们指明一条拓展小说审美艺术空间的广阔思路.巴赫金文化理论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运用巴赫金复调诗学的有关对话主义和狂欢化的理论,对<无风之树>进行解读,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复调小说是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929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此书1963年经过修改更名为《陀思妥耶夫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一个文艺理论概念。由于这一理论深刻地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确切地概括了小说艺术发展的某些实质性问题,对现代小说创作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引起苏联国内外许多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作家的广泛兴趣,大大地提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巴赫金因而享有世界声誉。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哪些历史性贡献,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对现代小说诗学又有何意义,本文拟对此作点美学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叙述主体的一部分,小说中人物的声音可能渗透进叙述者的话语中,从而影响叙述者的叙述可靠性。本文以此思路展开,提出不可靠叙述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类型——"双声"型不可靠叙述,并以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为例,探讨叙述者与人物在"抢话"、自由间接引语等形式中发生的主体声音交融,以及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46》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作品,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人物的对话形式和电影情节的结构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展示电影多声部的话语世界。并通过对话性在影片的叙述形式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体现,挖掘影片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看似朴拙无心,实则精雕细琢之作。首先,小说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是巴赫金意义上复调叙述的对话性,其中“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姑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体形象之间所构成的对话性以及小说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性;“微型对话”主要体现为由“我”构成的一级叙述和由其他形象构成的二级叙述所组成的两级叙述形式。其次,运用了不可靠叙述:一种情况的不可靠叙述是因叙述人“我”的变形而产生;另一种情况是由二级叙述话语成分的突显所造成,并揭示出当代拟像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叙述的对话性和不可靠叙述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基于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意义迷思,并体现了两种意义的生态性:话语存在形态的生态性和意义存在方式的生态性。这种近乎语言人类学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立场使《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本实验性。  相似文献   

14.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15.
纵观孙犁前后期小说文本,其叙述话语发生了巨大转变.叙述视角上,前期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全能式叙述视角和人物式视角的交互结合,后期转而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叙述时间方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省略幅度的增大、描写停顿转变为评论停顿及后期小说的重复叙述倾向.引起孙犁小说文本叙述话语的转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既有时代方面的因素,也有作家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小说理论中的视角是指故事由谁来叙述和故事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方式。通常而言,小说的视角有内视角(叙述人等于人物)、外视角(叙述人小于人物)和全知视角(叙述人大于人物)的区别。然而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没有完全独白式的讲述,也不可能只采用戏剧式的显示,小说正是在两者遮蔽与敞开的张力中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本文以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巴》)为例,分析传统小说的视角艺术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语体混用是乔伊斯独特的风格,其《尤利西斯》不是用单一、纯正的标准英语写成,其间频繁使用了大量的爱尔兰英语.小说里的爱尔兰英语具有如下语体句法特征:(1)倒装或主题化;(2)省略关系代词或连接词;(3)典型的动词体、态标记;(4)其他情况.爱尔兰英语频频出现在小说的叙述话语、人物话语和内心独白里,对逼真地再现小说世界的人、事、物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尤利西斯》的口语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达罗威夫人》中的叙述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 ,是现代小说形式革新的先锋人物。她的文学思想变化与她的小说形式创新密切相关。本文以其重要作品《达罗威夫人》为文本 ,以小说叙述视角和表现人物话语的引语方式为焦点 ,着重分析以她自己独创的隧洞挖掘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活动的一系列叙述话语 ,从而阐明伍尔夫的创作对现代小说叙述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狂欢化"不仅是巴赫金所创立的小说诗学概念,同时还是广义上的文化哲学范畴.一个被彻底"狂欢化"了的文本世界是摆脱了独白意识和威权秩序的自由多元世界,是人民大众普天同庆的文化广场.这一范畴因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强烈颠覆性和文化乌托邦色彩而带有鲜明的文本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