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湘语保存     
湘语是全国十大汉语方言之一,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方言。20世纪30年代至今,湘语保存的总体特点可概括如下:1.文字记录是主流;2.湘语音档是点缀;3.视频记录是空白。在湘语老派发音人尚存,湘语形态还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尽快着手进行数字化"湘语保存"的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梳理已有湘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遵循通用的技术规范,用多种技术手段把湘语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利用数据库、网站、方言博物馆等方式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保存在现代湘语和吴语中的浊音声母的发音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主要从是否送气、清浊程度、浊音清化以及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4.
湘语的确认经历了从单一标准到综合标准的发展过程。无论从共时的语音现状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湖南湘乡方言均应视为典型的湘方言。  相似文献   

5.
湘语大多数方言点中,表示“丢失”意义的词的语音历史地位是“澄母药韵”。根据这个词的音韵特点,结合这个词的意义来源、引申演变的分析,我们确定这个词的词源(本字)就是“着(著)”。“着(丢失)”在湘语内部的使用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外具有排他性,是湘语的一个特征词。虽然这个词在赣语的个别方言中存在,但是不影响大局,而且这个例外可以认为是方言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7.
七年前我了解到蒋军凤教授的博士论文是以湘乡方言为研究对象时,就深感这是一件意义重大但难度更大的工作。方言学界都知道湘乡方言的分量,它是一种很有特色但颇为复杂的方言,又是老派湘语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这一本《湘乡方言研究》就在我眼前,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勤奋、聪慧和敏锐”。再三拜读之后,我认为蒋军凤博士的《湘乡方言研究》一书,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湘语的历史     
战国时,楚国征服了湖南全境,楚人大量移民湖南。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即楚语,楚语是湘语的源头。楚语进入湖南,与湖南土著民所操的语言发生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南楚方言。南楚语形成以后,湖南地区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南楚语受到移民语的侵入。到明清时期,近代湖南方言格局基本形成,湘语区产生。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具有一定的网络号召力,对湖南倾向于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既有利于形成湖南诗坛良性互动的诗歌格局,也有利于新世纪湖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湘语8个方言点进行词汇调查的基础上,提取出区内四点一致且意义完全相同的方言词逐个进行历史文献检索,有文献可证的方言词,我们称之为承传词,并考察这部分词的历史年代。湘语词汇的承传主要来自近代汉语,其次是上古汉语,再次是中古汉语。  相似文献   

11.
与泸溪湘语相比,泸溪乡话语音具有突出的保守性、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独特性.泸溪乡话和泸溪湘语孕育于同一母体——古楚语,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它们都受到了官话、赣语的影响.泸溪乡话自身特殊的演变和遗存的古音是与泸溪湘语不能通话的原因.泸溪乡话的保守性与独特性,不仅与相对封闭的环境、语言忠诚性有关,还与瓦乡人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分不开.泸溪乡话借用湘语、兼用湘语的现象很普遍,转用湘语的人群正在扩大.  相似文献   

12.
湖南汨罗湘语中的虚成分“里”“俚”“哩”均读[li],主要有5种功能:代词词尾、形容词重叠式词尾、副词重叠式词尾、语气助词和话题标记助词。它们极有可能是一组同源虚成分,本字都是方位处所义的“里”。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湘语8个方言点进行词汇调查的基础上,提取出区内四点一致且意义完全相同的方言词逐个进行历史文献检索,有文献可证的方言词,我们称之为承传词,并考察这部分词的历史年代。湘语词汇的承传主要来自近代汉语,其次是上古汉语,再次是中古汉语。  相似文献   

14.
“一二三”在湘语新化话中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它在句法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可以做状语、定语和谓语,语义上意为“容易”‘快”,表示相对A来说,B做起来容易、费时短。文章还从认知和语言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一二三”的词义演变规律,认为形容词用法的“一二三”来源于“提示……准备”义的“一二三”。  相似文献   

15.
湘语假摄字的历史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实的方言材料入手,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把湘语假摄字的读音分成两个历史层次:借入层和固有层,各自又可分若干层面。然后结合历史音韵材料,对借入层读音进入湘语的时间作出大概的推测,并对一些特殊的音韵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湘语语料显示,从历史词汇的观点而言湘语有一个层次来自六朝江东方言。有三个口语词汇可以证明上述推论:“渹”(凊)、“鼎”(铛)以及“侬”。“渹”(凊)、“鼎”(铛)出现于南朝宋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侬”则来自南朝时期的文人乐府及民间歌谣。现代湘语中或多或少保留了这三个六朝江东方言词。由此可见,东晋南朝的“吴语”不仅是现代吴语、闽语的前身,也可能是现代湘语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年,根据《共同纲要》的要求,有关部门为发展凉山彝区社会文化事业,特创制了拼音化的彝文(简称新彝文),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则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彝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新彝文创制过于紧促,与彝族生产、生活脱节,由此产生新老彝文使用之争。经彝族民众的努力,借用拼音等方式,对老彝文加以规范,使之科学,从而促进彝区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的分化情况异常复杂,湘语的入声是所谓的"假入声",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发展演变有着显著的特点.从湘语区选取了47个方言点,对今湘语入声的具体调值、调类情况,以及古入声字在今湘语中的分化做了一番探索性的调查研究,认为湘语的古入声字有三种分化形式:坚守型、中间型、四散型,并且以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今元音的长短为演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湘语模韵只有一个层次,而依声母的不同分为三类读音。鱼虞韵可分为两大层次:鱼虞相混型有五类读音,分属同源层与异源层两大层次;鱼虞有别型有两类读音,都属于同源层次,又可细分为前中古层与中古层两个次层次。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老建筑的关系,介绍了新建筑如何和老建筑相协调的7种处理手法,即:残留、断裂、虚幻、景框、抽象、局部模拟、逆反等方法,希望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能够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