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回忆是石黑一雄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小说人物淡淡的忧伤回忆,石黑一雄从对移民他者身份的失落与追寻,到反思殖民历史和帝国他者,再到创伤记忆中对人类他者的书写,完成了一个移民作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世界多元文化主题的完美阐释。  相似文献   

2.
《长日留痕》是主人公史蒂文森对个体创伤历史的记忆。他书写了个体创伤所造成的父子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事业之痛。他的书写还映射了英国管家集体所遭受的创伤。史蒂文森通过写作来揭示伤痛,对个体创伤进行了宣泄,从而减轻了个体伤痛,而且通过“被倾听”一定程度上治疗了创伤。《长日留痕》对个体创伤的关注再现及疗救,表明了石黑一雄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有助于受创伤者建立创伤疗救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故事以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寡居英籍日裔女性悦子的回忆为主要内容,叙述在英国现实生活和日本战后回忆间交织穿插推进,将长崎的战争记忆假托在佐知子身上,通过大量散落在对话中的信息逐渐剥离出故事的“真相”,集中展示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心理创伤和疗愈困境。石黑一雄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和残缺记忆叙述为写作策略,从三代人代际差异的角度探寻不同创伤类型及受创原因,分析文化创伤、家庭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内涵与症结,再现主流战争历史记叙和个体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受创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震动情绪对被创者余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该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对日本的文化与战争责任进行了反思,并以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心理反思世界视野内“战争与和平”的宏大话题。  相似文献   

4.
着力于国际化题材写作的石黑一雄,在作品中越来越体现出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书写。开阔的文化视域使其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性进行了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其作品中展现出个体生活尊严的诉求、历史责任感的追寻和后现代人类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6.
朱利安 巴恩斯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其小说主题广泛,艺术形式新颖,思想内涵深刻,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当前,学界主要从历史主题、权力话语、后现代手法、英国性等视角展开对巴恩斯小说的研究,忽视了小说中的媒介记忆书写这一独具特色的题材。《101/2章世界史》和《英格兰,英格兰》通过隐喻手法,再现了人的身体作为印刻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福楼拜的鹦鹉》展现了作为记忆之场的广场景观所承载的深厚历史记忆。小说中游客通过参观和体验凝结着多重历史内涵的景观,将记忆固化在头脑中。《东风》通过描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网络永久性保存记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当代社会数字化媒介记忆的弊端做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入手,重点分析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文章从人物的身份设定、隐喻的运用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解构三个方面,展示了石黑一雄开阔的历史胸怀和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映了殖民时代的孤独与痛苦及欧洲中心主义逐渐瓦解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
石黑一雄在其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高科技元素,如能代表人类科技发展到顶端的核技术和克隆技术.人类利用高科技为自己服务,社会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但这些高科技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石黑一雄所要揭示的,并且指出这些高科技也会带给人类无法弥补的创伤.本文剖析了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高科技元素,从他所受到的影响出发,分析其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延续了他以往对"记忆"主题的书写,首次涉及奇幻题材,描写了一些常常被排斥的他者.文章拟从非人类生物和"少数人"这两类形象切入,探究石黑一雄对他者的书写.一方面,作者通过构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来凸显其他者性,另一方面,作者使用不定式内聚焦转换的叙事手法以体现对他者的关注."少数人"是被集体排斥的边缘他者,作为他者的主人公实际上处于叙事源动力的地位,其寻子之旅也因此成为圣杯追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展示了特定历史语境下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英美文化的冲突明显地体现出来,小说中英国达利顿勋爵和美国大使刘易斯先生的冲突以及英式管家史蒂文斯和美国雇主法拉戴先生的冲突反映了英国价值观逐渐被美国规则所代替、英国的全球权势最终让给美国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海登怀特是叙事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着重关注了文学与历史之间边界的模糊性。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作为一种横跨历史与文学的创作样式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互渗。文章主要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通过对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的分析,从意识形态、美学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考察历史建构的维度,继而展现个体记忆取代官方记忆,小写历史取代大写历史,多元异质声音共存的后现代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石黑一雄小说引而不发的文化印记。义利之辩是解开石黑一雄小说人性迷思的理性线索,也是其文学演绎中含而不露的创作旨归。小说《我辈孤雏》《长日将尽》《浮世画家》的共通主题渗透着作家对利益与道德间逻辑交互的理性观察与立场阐发。孤儿班克斯的身世之谜、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之困、画家小野的择婿之忧背后,不仅是对重利盘剥、奉主忘己、射利沽名等道德危殆、伦理错位的修辞投射,也是石黑一雄对殖民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义赤字、情义失衡、道义博弈的道德警示。总之,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义利观始于恻隐之心,敬于契约之道,终于家国大义,书写路径呈现出跨文化的动态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黑泽明等人作品的影响。小津的电影大多以家庭伦理为题材,旨在揭示跨越语言、文化和种族界限的普遍的人性,这也正是石黑所渴望达成的小说创作理想。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运用了分形叙事策略,《远山淡影》中人物关系网的编织也是通过分形叙事策略来实现的。此外,石黑在小说中的悬疑设置手法也明显受到《罗生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大黄蜂》这一叙事文本中,彼得·汉德克借助多人称视角变换和个人型叙述声音与作者型叙述声音的同时融入,营造了多重叙述声音,同时通过塑造丰富的声音意象,使作品呈现出多样的声音景观。彼得·汉德克融历史意识与自我认同为一体,通过听觉感知的书写,将特有的声音景观潜藏在对记忆的追溯中,将个体感受与现实和历史的内部相联系,并由此探索历史的意义,积极追寻新的个体身份与民族身份认同,展现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内在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非常关注人类的创伤体验和悲剧性命运。《别让我走》是他创作的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凭超凡的想象描绘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克隆人群体,面对生命和责任时表现出的复杂情感。克隆人的生活经历映照着当今人类的生存境况,揭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感和焦虑感。石黑一雄借助于新奴隶叙事、空白叙事以及“旁观者效应”,细致地剖析克隆人遭受的无形的、无言的和无助的精神创伤,充分展示了一种融创伤、悲壮和审美为一体的创伤美学。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中人物对自我伦理身份的寻找和对身份的确认,以及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接受被人类"赋予"的命运。通过分析旨在唤起人类对责任和生命以及对石黑一雄笔下克隆人的深度思考,并且通过克隆人这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现存弊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血色黄昏》三个版本的详细比较,文章论述了其创伤记忆书写的意义(自我心理创伤疗救;历史启蒙、“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十分浓厚的私人化色彩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叙述),长期无法出版的原因(意识形态与文学成规)和出版后的巨大轰动(实现了治疗心理创伤的巨大功能)以及小说在忠于记忆(治疗创伤)与忠于历史(历史见证)之间的犹疑。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血色黄昏》的创作与修改是一个矛盾体,其边缘缠绕着文学治疗与历史见证、历史档案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就创伤记忆书写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见证文学及其记忆的真实性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问题而言,《血色黄昏》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文本: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人对历史创伤的真实记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出创伤记忆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眷村书写,事实上是从后设的角度所作的界定与分类,它是在眷村行将消失的时候,眷村第二代为留住记忆而创作的体裁各异的作品。眷村文学不仅记录了眷村从兴建到拆除的过程,对台湾社会和台湾文学具有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而且从历史、家族、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与大陆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记忆书写几乎贯穿了非裔英国作家古尔纳的创作生涯。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流散异邦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受文化归属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古尔纳在故乡和异国的重叠语境中,将个体的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由模仿和誊写,在作品中构建起多元文化交混的文本空间,为读者展示了东非地区复杂多层的文化地貌,挑战着西方文学针对东非地区和族裔或隐或显的刻板印象,也形成了颠覆殖民主义话语和思想操控的力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