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沃德·贾斯特虽以“遗忘”为题,却以积雪覆盖的比利牛斯山、雾气重重的索姆河搭建了特殊的记忆之场,从而将当下后9·11时代置于更大的历史景深之中,以历史的眼光反思当下弥漫的暴力复仇情绪。主人公托马斯因其画家身份而成为一名独特的记忆者,绘画作为记忆的媒介促使托马斯关注他者继而分享记忆,探寻建立记忆共同体的可能,以期打破记忆与遗忘的对立,在记忆、宽恕与遗忘的纠葛中厘清对错,实现和解。  相似文献   

2.
“水土适应”关乎在热带的生存与移居,标志着殖民主义的根本面向。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剑桥》挖掘了“水土适应”母题的双重内涵,即殖民病学和丧失性流散,从后殖民逆写走向当代历史书写。小说首先将“水土适应”再现为殖民病学,揭示腐败理论、神经理论的两大范式是英国废奴辩论的病学基础,并构建反殖民实践从而逆写殖民话语。它更以僵尸叙事重构“水土适应”为丧失性流散,复现黑人族群的丧失,表达跨大西洋忧郁史观。尽管《剑桥》彰显“新奴隶叙事”的当代视野,却将奴隶制历史作为结构性创伤,暴露强化帝国叙事的政治局限。它也成为评估当代奴隶制书写政治意义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以ChatGPT4.0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打破千百年来人类的话语主体地位,更冲出以人为本的“媒介即延伸”发展轴线,转向以媒介自我能力延伸的“媒介自延伸”之轨,人类知识权力话语模式的主体、特征以及权力关系受到巨大冲击。在梳理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媒介时代权力话语模式变迁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人机交互权力话语模式与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算法规制下的智能话语或将人类话语引入范式化与平庸化,造成机器知识内容权力宣示、庸语驱逐俗语以及情感话语蛊惑方面的潜在风险,需从个体“算法启蒙”及社会规制层面采取必要举措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马保国事件”消解了武术网络媒介形象,表现为荒诞式的话语呈现、断裂化的媒介记忆、消遣式的网民参与,主因是基于视觉媒介的武术欣赏结构变化、媒介奇观效应下的围观扩散、权威话语缺席下的情感消费。在武术与网络的交互关系中,媒介导致武术形象多维消解,集体参与加速武术形象崩解,武术符号形象与现实发展脱节。遏止武术网络形象崩解并重塑积极形象,需利用媒介搭建武术认同基础,推动武术形象正常化发展,多维度强化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5.
哲学化的哀悼反思哀悼活动,并在反思中深入哀悼对象的思想深处;哀悼文学以最直接的情感抒发把读者带入哀伤的境地,却以哀伤净化灵魂;喜剧化的人生告别会则以轻喜剧的方式冲淡哀伤,使哀悼者更轻松地走出哀伤。尽管哀悼方式各异,然而它们接续了死者活在人们心中的东西,让逝者永生,让生者有能力去哀悼死者,并由此变得坚强。  相似文献   

6.
思考ChatGPT的“人化”程度首先触及的是人类的“遗忘”特质,即数字生命的纯粹记忆特质,它使得其信息只能被删除且难以被自动遗忘,这构成了它们的首要局限性。此外,在情感“之外”及情感“之前”的感受能力构成了数字生命难以彻底人化的第二个基础要素。然而,在思考ChatGPT的基本局限性的同时,以数字生命作为真正的他者,我们同时可以反观自身的当下局限性。在全球景观资本的长期以及全域性的作用下,人不仅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同时只剩下了僵硬的认知与情感连线,这不仅造成了人的机器化,同时令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直觉的产生条件。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文将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中刊载的中国报道定性为“媒介中的民族志”,试图通过此类非典范的边缘性文本,一方面反思学科范式与知识话语的建构关系,另一方面寻找文本与事实本文之间的区分和差异。20世纪初民族学人类学界盛行“拯救民族志”,洛克对异文化的记录正受沐于此理论与实践,然而在诸如迷信与理性、客位与主位以及文化拯救与异俗展演等方面却充满矛盾和争议。剖析与反思所谓“拯救”的话语权力与内涵,可以探寻到“拯救”的真正旨归:其实需要拯救的,并非想象的他者,而首先是自己。  相似文献   

8.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 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蝗灾之日》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关于好莱坞题材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笑”及其在小说中身份地位的变换,韦斯特让以往不被重视的小人物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外景拍摄,韦斯特让小说的叙述夹杂了诸多的“狂欢化”特征。在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狂欢化”已经成为揭示文本意义的一种隐喻性话语。文章试图从“狂欢化”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进而阐释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2.
论孤立主义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问题,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美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就存在着尖锐的争论。“正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罗里达大学教授约翰·斯伯纳尔认为:美国外交史就是孤立主义——干预世界事务——孤立主义,循环往复,并以孤立主义为主的历史;而“修正学派”(新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阿  相似文献   

13.
篇目选介     
哲学·政治·经济实行以法制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学习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一点体会(钱锡安)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1 试析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罗修信) 《汕头教育学院院刊》1988.2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张扬) 《青海敦育学院学报》1987.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历史反思(林钧海) 《青海教育学院学报》1987.2 社会历史主体非人化历史观批判(袁买勇)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地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知不同,其原因在于集体记忆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跨学科记忆研究中,集体记忆建立在媒介化之上,不断重置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对过去大流行病的集体记忆或遗忘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知,而在疫情期间对新冠疫情的书面记录或数字化存档又预设了未来的集体记忆。“预媒介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大流行病叙事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相互关联的回忆方式。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情感归属,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其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在民族主义话语中,作为“人民”的民众从历史“后台”向历史“舞台”前置,媒介作为国民的“养成所”,被置于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中心地位。在人民主权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湘报》报人提出了“报为民史”的传媒属性观、“开启民智”的媒介功能观与“志士精神”的新闻伦理观,推动了湖南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湘报》所建构的新闻思想,既接受了“民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又具有儒教的道德激情,其对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名人的桃色新闻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这不,世界首富、“微软垄断案”主角比尔·盖茨最近又被一则绯闻案搞得焦头烂额——比尔·盖茨曾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将本公司的女职员斯特凡妮·雷赫尔拥入怀抱,让她作了自己的情人。 本来这类绯闻在美国算不了什么,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深刻反思,马克·波斯特提供了一种解读媒介的新方法——“信息方式”。作为“信息方式”,媒介包含着哲学逻辑和历史建构两层内涵。基于后结构主义立场,“信息方式”揭示了媒介背后的哲学逻辑:媒介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构型,语言的结构性权力促使媒介在交往行动中构建着主体、世界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根据不同的哲学逻辑,媒介可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媒介的历史建构意义体现在,媒介的诸历史形态能合乎逻辑地建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历史阶段,从而弥补同时期社会发展理论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局限。信息方式理论糅合了媒介批判学派的哲学视域和媒介环境学派的历史视角,开辟出当代媒介研究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批判与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理主义、科学主义和消费主义既是现代性畸形发展的结果,又是把现代性推向绝路的动力.现代性的迷茫引发了现代性核心精神的偏离,人的生命意志的丧失和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但是,现代性并没有走向终结,通过深刻的反思与批判来重建现代性,还原诗性的生活,才能回归人的本质,把现代人重新带回本真的生活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9.
从《爱的牺牲》和《麦琪的礼物》评欧·亨利的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亨利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走上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残酷无情的竞争和贪得无厌的榨取,扼杀、扭曲了人类的情感。欧·亨利早年丧母,一生多舛,饱经风霜。来自社会低层的欧·亨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写出大量优秀作品,作家笔锋直指资本主义的缩影——美国大城市。因为“在大城市里人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这个美圆世界,集中了人间一切丑恶,它所暴露的一切,莫不是违反人性的观点。城市的舞台,使作家目睹了美圆世界…  相似文献   

20.
轻松的幽默深刻的反思──马克·吐温的艺术个性曾熹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曼斯,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被认为是“第一流的美国作家”和“美国文学界的林肯”。作为讲笑话的能手,马克·吐温的作品常常令人捧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