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在全球价值链时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如何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就需要把握全球价值链重构发展的新机遇,找准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扎实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全面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数字化水平,完善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型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已成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解读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进而探讨潜在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其在网络结构、运营流程和价值要素三个构成维度上的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一诉求,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面临着增值能力不足、韧性仍需强化、产业数字化竞争加剧等挑战。为此,需要以中观产业为切入口,结合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组织因素,探索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物质基础实现从实体经济基础向数实融合的经济基础的转变,产业基础实现从工业产业体系向数字化产业体系的转变,技术基础实现从工业技术创新向工业技术创新与数字技术创新结合转变,以及在制度基础方面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要最大程度发挥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技术基础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实现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4.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汇合点,在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衔接国际规则和机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制定协同发展规则、衔接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为了更好以规则衔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基于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理论,从产业链合作、供应链协同、现代化水平提升3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现状以及具体问题。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链合作顶层设计、供应链协同规则、创新要素流通规则方面已有明显进展,但是存在产业发展同质、通关便利程度不足、现代化标准对接暂遇瓶颈等问题。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要加速对接产业链升级规则,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持续畅通供应管理规则,建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则衔接,共同提升三地科研实力,带动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力促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构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5.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并根据其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2011—2020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全国及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无明显σ收敛特征,全国及各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各区域朝着自身稳定状态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相似文献   

7.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明确中国供应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优势,提升中国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中国供应链安全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供应链“断链”与产业跨境转移等风险,同时也具备产业体系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举国体制优势和数字基建优势。为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智供应链建设,优化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端产业布局,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稳定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是中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于这一议题,围绕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区域分工协同与运行安全可控等维度,理论阐释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继之,从协作领域、组织形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梳理协同推进的新趋势,并揭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研发—制造”环节过度分离、产业同质化竞争等协同推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试点;培育以比较优势塑造、高精尖专业化为导向的“专精特新”城市等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着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加快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土特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强化乡村旅游产业规划设计与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开放经济等方面着眼:着力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着力推动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着力推动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出大量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筑牢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微观基础; 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的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的完善,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创新、人才、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产业是国家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当今中国已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高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产业强国有其规律性,需“见性、因势、循道、厚德、得法”。中国诸多重要产业在规模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质量效益与创新等方面尚需“二次追赶”。面对全球性竞争与变革,中国需“因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见性”,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规律、竞争规律;“循道、厚德”,围绕产业体系、基础、结构、创新、竞争力、可持续、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战略部署;“得法”,以更好的体制机制、国内外环境来促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绿色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智慧的弘扬。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意识,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以科技引领创新,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大型商用飞机产业发展具有经济、科技与国防安全的三重重要意义。本文从主制造商和产业链构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大型商用飞机产业的成长策略。主制造商需要技术能力、组织能力与市场能力的积累;在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结合产业链环节技术特征与我国的技术基础实现节点的联动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带动我国基础创新体系的提升,以增强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国际竞争力和长远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自觉式基础教育现代化,是立足国情推进的自主式基础教育现代化,是面向民生民心的自强式基础教育现代化,“始于自觉、经由自主、达于自强”是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人民性价值方向、系统性改革内容与现代化实现方式的三位一体,人民性、系统性、自主性决定了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主航道。稳步推进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行动路径包括在响应人民需求中推进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完善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提升基础教育事业的自我发展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难题”,也面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难题”。坚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等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新解,坚持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是破解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难题”的密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硬核”,由“硬核”内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等核心理论主张是破解世界共同特征“难题”的中国方案,自我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常青”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效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6.
河西新城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适合发展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总部和研发经济,依据河西新城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城市功能定位,从“产业链高端”、“功能链高端”来选择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引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企业的管理和研发中心及其分支机构、高端科技类企业及营销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咨询机构等入驻中央商务区和科技园。——《河西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7.
营商环境治理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彰显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因此,要牢牢把握营商环境发展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成果和经验为基础,将营商环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营商环境治理的方向引领,以大国经济发展理论、新新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剖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营商环境治理的内在机制,即大国经济理论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出发,从人口规模多样性和市场多样性的现实角度,揭示了构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新新贸易理论中基于企业异质性、挖掘企业潜力、关注企业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产业整体效益的逻辑相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追求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目标,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诠释了“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其次,文章基于三大理论基础,解析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营商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多维动态逻辑,即基于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逻辑、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逻辑与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逻辑。最后,文章将营商环境治理的多维动态逻辑融入中国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取向和战略选择中,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营商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改革路径、创新驱动路径和“放管服”改革路径,三条作用路径相辅相成、协同发力,以制度创新为新发展格局经济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稳定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战略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既能为增强成渝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整体升级的重要路径。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的修正模型,测评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刻画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地,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综合检验了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业指数相对偏低,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服务业指数上升明显;研究区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集中在0.30~0.49之间,整体融合程度偏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分布范围由北向南演进,逐渐成"环";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呈正向驱动,市场需求、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受行政分割的影响驱动作用发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完善产业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子系统与基础支撑,通过对“十四五”时期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分析,探索推动中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研究认为,需要以创新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体系,以协同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结构体系,以数字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效能体系; 在此基础上,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创建优化制度环境; 推动数据信息交易价格机制的完善,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十四五”时期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0.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