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巨著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阶层分明、等级壁垒森严的微型身份社会,而直接体现这种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的便是一套纷繁复杂的称呼语体系。本文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吴敬梓《儒林外史》及杨宪益夫妇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线性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说话者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和特定交际阶段所构建的语用身份两个维度,阐释和分析会话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都在努力忠实原文,但仍然在无意识中改造了原文,这导致称呼语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文章认为,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源语一方诸多参数。  相似文献   

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旨在加强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它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称呼语变异的研究中,用来分析称呼语变异如何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感立场、行为判断和欣赏评价。另外,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在称呼语的态度评价中。   相似文献   

3.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甸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暗示种族融合的时机尚未成熟.以神话一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对<荷兰人>加以解读,可以了解60年代初期巴拉卡对种族和解思想的醒悟与摈弃,从而深入领悟巴拉卡的文学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4.
《称呼语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研究》一书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等角度对《红楼梦》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针对该书内容进行评介,进而说明该书是《红楼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转换是受目的驱使的重要言语行为,是言者实现其预期交际目的的手段,也是言者有意拉大或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社会距离等目的的表现。本文以《北京人》剧中曾思懿的称呼语转换为例,运用目的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称呼语转换策略对处于目的一致关系和目的冲突关系中的言谈者实现其交际目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译研究一直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译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关于称呼语的翻译一直没有相同的准则.本文选取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从语用等值视角了探寻红楼梦中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称呼语翻译,描述了语用原则下的称呼语翻译现象,阐释了语用等值在称呼语翻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以该理论为框架,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作品《群芳亭》中的话语态度意义加以分析,突显这部作品的语言魅力,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的使用受制于诸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称呼者与被称呼者和/或第三方的社会关系往往影响称呼语的选用。本文结合《红楼梦》会话,讨论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身份、地位等客观因素和态度、动机等主观因素对称呼语使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具有确定谈话者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对使用语言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非对等关系中.已经确定的称呼语可能随着谈话者关系变化或社会生活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言语交际中,对同一对象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场合、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心理等因素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从广义上讲,称呼语的转换属于语码转换的一种。以《红楼梦》为语料,选取其中称呼语语码转换的例子,立足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及语式探析称呼语这一语码转换的现象,以期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称呼语,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日用家当》选自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Walker的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国内外学者大多围绕小说的主题——黑人对待文化遗产继承的态度进行研究,但也可以另辟蹊径,运用称呼语的理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其文体价值。小说中母亲在不同的场合下对大女儿、大女儿男友及小女儿使用了名字、头衔+姓名、物主代词+名等不同的称呼语。这些语言手段在《日用家当》中的运用可以产生独特的文体价值——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母女间的亲疏关系;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进而,揭示并深化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语言履行交际职能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人类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等级的口语语体中称呼语是不尽相同的,即口语语体中的称呼语处在一种变异的状态之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发条橙》中的纳查奇语进行了考察。在小说中,纳查奇语作为一种青少年反语言,是反文化身份的重要表征方式,而反文化身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青少年的话语建构了他们的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阿米利·巴拉克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剧作家,他提倡用黑人革命戏剧来变革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巴拉克的代表作《荷兰人》,论述他的革命戏剧在改造美国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外显为个体我、人际我和群体我。称呼语作为身份的外显言语标记,其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发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6.
日语经常被指出是带有性别差异的语言.语言是社会的镜子,因此,在语言中必然能够反映出性别的差异.本文围绕日本人夫妻间的称呼,结合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将称呼与性别相结合,证明了日本人夫妻间使用的称呼语中亦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并从此现象中揭示出了日本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妇女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7.
称呼语能体现出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类比较,进而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因素,使读者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产生出的不同称呼语体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竞选州长》是一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短篇叙事小说,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小说中不同人物对竞选州长事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倾向。祖母的否定判断资源表明她对“我”参加州长竞选持否定态度,媒体的否定判断资源表明竞选对手对“我”采取敌对的态度,“我”的否定情感资源和否定判断资源表明“我”对竞选对手卑鄙行径的不满和无奈。不同人物的态度资源共同揭示了美国民主选举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越南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立场出发,探讨了汉越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称呼语问题,并以“同志”一词为核心,分析了其在汉语与越南语中的语义语用之异同.以及背后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称呼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直接关系到日常交往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得当地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正确使用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从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分析了影响称呼语选择的主要因素,指出权势关系或同等关系是各种语言中决定称呼语选择的普遍因素;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称呼语体系的异同;分析了亚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情况下由于称呼语误用而导致的语用失误现象。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称呼语体系的差异,培养社会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