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诗经》中"极""罔极"的用例统计可以看出,《诗经》中"极"字的基本含义是道德标准和准则;相对而言,"罔极"之意是无德。《诗经》中的"极"是一个与道德心性相关的重要范畴,这个范畴上承西周初年的"皇极"范畴而来,但却消解了"皇极"范畴宗教属性的逻辑内涵,代之以社会道德和心性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诗经》中就是以此为标准,用"罔极"对无德之人进行批判的。这个标准体现了周代文化中社会道德实践的人文精神,是上古中华民族道德自觉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57-161
商代君权神授为形式的神灵崇拜至西周发展为以"德"为核心的天命思想。西周统治者将"德"观念这一主观因素引入天命观,并衍生为私德和德政两个层面。这种全新的天命观念成为西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对西周统治者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警戒作用。同时,作为文化的源头,西周的天命观又对后世社会在政治、哲学、文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旸 《北方论丛》2012,(2):14-17
西周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从"尚质"、"尚鬼神"到"尚文"的变化与整合过程,这一过程是从自为到自觉,是逐渐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德的政治理念到具体的生活规范,从礼仪的道德化和社会化,再到人们对这种生活的自觉追求,"文"风习俗养成,"文"已成为西周社会的有机部分。西周文学发生以及发展演化的背景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马卫东 《文史哲》2013,(4):118-129,167
《公羊传》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其基本内涵是"重一统",具体内容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是西周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30-35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与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框定和阐明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视角,从"存在的规定"、"认识的纽结"、"实践的理性"、"历史逻辑的必然"四个方面,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实现"价值还原"、获得"学科理性"和走向"实践旨归"无法绕开的环节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周之初,统治者吸取殷商末年暴政失民,早坠"天命"的教训,对政治法律制度等进行了"维新".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对政治法律思想的"维新".周人对天命观的改造,并因此而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纲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反应,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在总结夏商覆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夏商以来的"天命"观,变革为"天德"观。西周创立的"天德"观,其基本内涵有:天赋王命、德乃天立、唯德是辅、敬德保民、以德施政、以德配天。西周的"天德"观,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伦理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发扬西周"天德"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积极有为的"天命"观、天人合德的"天德"观、德主刑辅的"德治"观、民为邦本的"民本"观和修身养性的"修德"观。  相似文献   

8.
西周孝观念的确立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岚 《齐鲁学刊》2000,(4):79-83
西周孝道观念的确立 ,是与其祭祀祖先的制度和礼仪的发达密切相关的。西周孝观念的内涵 ,有一个从以“追孝”、“享孝”为主到追孝祖先与孝敬父母并重的发展过程。这一变化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根源。从西周孝观念所指涉的对象而言 ,首先是宗教的 ,然后才是伦理的 ;从其内容而言 ,主要体现了礼的原则。孝既是西周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道德教化的核心和基础 ,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龚培 《兰州学刊》2004,(5):230-232
以"替天行道"、"德主刑辅"为思想要素的宗法礼治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阴阳相生"、"道理有常"是"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奠基于西周,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衰落于明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现实的改造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因,赋予了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金文和传世文献中有"王臣"的记载.甲骨文中有一类"王臣"是商王的私兵;还有一类"王臣"主要协助商王进行占卜活动;"王臣"内部也有等级之别.但总体来看,商代的"王臣"主要为商王所有,平时在商都附近活动.西周早、中期的时候,"王臣"的状况大体与商代相类.然而,到了西周晚期的时候,"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国里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西周时期"王臣"内涵的扩大与西周分封制的统治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的文化权力理论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从属状况,是一种旨在消解资产阶级政治以赢得底层群体文化认同和政治归顺的政治策略。在葛兰西文化权力理论中,"属下"是一个核心范畴。葛兰西以"属下"为核心范畴的文化权力理论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中所暗藏的权力因素,其"属下"思想不仅从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开启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阶级和边缘群体的文化状况的探究,也从文化政治角度揭示中心对边缘、强势对弱势的文化霸权策略。以"属下"概念为研究主线的身份认同、后殖民批评、文化霸权等后现代话语的核心问题构成了葛兰西文化权力理论基本框架。其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的文化权力理论研究范式对当代学术研究的贡献与意义在此突显。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赞美诗就赞美对象而言,可以分为赞美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种类型,都透露出以"五礼"为主的礼仪制度规范与以"五伦"为主的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诗礼文化内涵。这些赞美诗类型的演化进程,与政治生态环境——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格局、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综合状态与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社会政治生态变迁促进了赞美诗类型的演化。但就整体状况而言,"论功颂德"的基本特点一直延续,"将顺其美"的创作动机一直未变,"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尊贤重才"的政治观念依然存在,"教化风人"的基本功能依然如旧,尤其是创作主体以"德政""德行"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以"言美"话语为中心的审美观念贯穿始终,彰显出这一时期赞美诗历史性与现实性融合、社会化与政治化结合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小雅>小德", 是对<小雅>典乐风格及文本意蕴的总结.<小雅>歌诗总体的创作时间在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国势衰微,政治动荡在诗中有所映现,<小雅>之怨成为广泛的存在,<乐记>以为"乐与政通".上博简<孔子诗论>通过具体篇目礼义内涵与表述形式的深入剖析,在"乐与政通"的政治背景下对<小雅>"小德"的政治内涵进行了深层解读,印证了<乐记>"乐以象政"理论的典乐文化基础,是对<小雅>政治意义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道德、由行为走向内心的变化历程.先贤给出了"德"范畴的词源发展、基本涵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没有从义理的角度论证"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品格、精神定势、心性结构等,"德"所具有的义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开掘.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德所具有的中性色彩和非伦理意义,揭示"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和规定,表征个体的全部和整体,显示个体和他者的分离和分化及由此而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存在一种误读现象,认为"人生论"与"实践论"构成20世纪前期中国文艺创作与审美文化建设的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人生论"与"实践论"都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革命时期产生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人生论"被边缘化为文人的见解和大学的讲义;"实践论"则内涵大变,从鼓吹新文化的宣教工具演变为投身革命斗争的武器,前后"实践论"也不属于同一范畴。"人生论"与"实践论"都不是贯串20世纪前期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主线,这是由中国社会现代性跌宕曲折的进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德"是先秦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范畴。关于"德"的含义历来解释甚多。本文在梳理了对先秦之"德"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德"的造字本义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德"观念源于上古人们的"能力"崇拜,"德"字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于一种特殊"能力":"政治控驭能力"的需要。"德"之初义就是"政治控驭能力"和"权威影响力"。从德的字形结构、音韵训诂和文献用例等方面可以证明德字是古代君王通过"巡省"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影响力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辉 《北方论丛》2006,(5):74-77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传统的宗教观、天道观紧密相连,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性格的发育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德”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德以治国,孝以事亲,尽性以修身,凸显出重整体和谐、重现世践履、重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