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是解决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指导方略,是引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旗帜.其中,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共享发展理念的四个维度,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入手,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能够加深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党的先进性衡量标准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先进性衡量标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无产阶级政党衡量自身先进性的标准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永葆先进性,就必须冷静把握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先进性衡量标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把党的先进性与党员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阐释,指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成果,着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阶段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特色.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都含有一个"共"字,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目标指引和路径依赖的关系: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为共享发展提供目标指引;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共享发展.实现共富和共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必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有"富裕"而没有"共同",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共富之路,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勤劳才能全民致富.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注重共享能力的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全新社会治理格局,以共享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谭泓 《东岳论丛》2019,40(2):14-20
慈善事业可以促进城乡、地区与民族共享发展,也可促进阶层之间理解、互助与共享发展,同时是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共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福利与和谐。推动政策法规完善,营造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政治环境;弘扬公益伦理观,营造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文化氛围;重视企业主体带动,推动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社会引领;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倪芳 《理论界》2020,(10):1-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利益思想的逻辑继承与时代创新。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出发,阐明利益范畴的社会实践本质与人民利益立场,关注个体利益发展诉求的全面性,倡导社会共同体利益发展的和谐性。习近平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利益论的实践性与人民性,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全面发展,旨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利益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亟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经济利益基础、政治利益协商平台与社会民生利益保障,构建共创共建、共商共治、共富共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在“全面联系”的基础上求发展,在“辩证否定”中求发展,在解决“实质问题”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开拓和创新”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本文依次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基本内涵、必要性、限制性因素和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对十六大以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述评,勾勒出既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脉络,并提出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共享发展的目的、目标、动力和着力点是共享发展的实践指向。共享发展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通过发展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合理利用资本逻辑以及推进供给侧改革来实现。共享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经由"先富"共享发展到"共富"共享发展的过程。共享发展动力是人民主体创造力和政府与市场的推动力。人民主体创造力来自社会结构的优化;市场推动力来自于市场调节力和政府转换职能所释放市场活力的外引力;政府推动力来自于宏观调控的主导力。共享发展着力点是守底线、促均等、建机制,就是要实施精准扶贫、完善社会救助和特殊人群的福利保障;确立均等化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利益分配、补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借鉴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应包括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效能化、公平化等六个方面。这是一个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既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的总体趋势,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具体要求。只要严格遵循这些标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2.
13.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主体性为价值原则,以保障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理念之一,是因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增加就业、重视教育,提升参与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共享发展理念助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共享发展是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则以全新的历史方位与价值基准对共享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与实践要求。共享发展是以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为出发点、并以共建为基础的动态持续性发展,是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尊严为最终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积淀,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不懈追求的现实映射。共享发展的实现需要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上保证全民参与和协同合作,依赖于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观念牵引下妥善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政府与市场以及增长与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占虎 《浙江社会科学》2020,(9):96-104+159-160
对象化劳动作为实践的具体范型之一,在人的自我生成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奠基性作用,并通过既定生产力水平的"协作"方式表现出来。现代大工业推动生产社会化,将传统简单协作劳动转向全面的共同劳动。然而,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共同劳动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及财富增殖的环节之一,不是雇佣劳动者实现自我解放的确证方式。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大工业背景下物化(异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总体维度确立对象化劳动在人的本质生成和社会历史中的优先地位,阐明共享劳动是体现社会主义劳动正义的制度逻辑。简单协作-共同劳动-共享劳动,作为一条贯穿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线索,是实现社会财富从"社会化共建"到"制度化共享"的生成逻辑。为此,需要尊重和肯定劳动者在财富创造和结果享有上的主体地位,以生产关系公(共)有制建构包容性共享发展的和谐劳动关系,以此阐明共享发展的劳动正义基础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特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探索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科学地创造性地阐明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重温和研究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对于学习和掌握、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荣芳 《东岳论丛》2019,40(2):131-138
社会保险作为体现社会团结、实现社会整合的社会保障形式,高度契合了共享发展理念。社会保险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自助互济、公平合理的基本要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主要以正规就业者为参保对象,违背了人人参与的理念;保险团体的分散性以及保险基金的依赖性,破坏了团体成员互助共济的连带团结精神;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属性不明确使得其公平性大打折扣。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共享发展的需要,必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合理建构社会保险团体,强化保险基金的独立性,强化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属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