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经验主义的信条是: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并且经验能够作为知识确证的"法庭"。但在当代分析哲学那里,这种信条经历着双重的挑战。"反‘所予’论"否定感觉所予能够作为经验知识的基础,一致主义则否认知觉能够确证信念。麦克道威尔提出了"理由空间"的概念,用以"在一致主义与所予的神话之间做出选择",以解决经验论哲学所陷入的困境。他把"理由空间"界定为"概念空间",视之为一种规范性的东西。然而,"理由空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等,似乎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规定。"理由空间"在结构上应当包括"能力"、知识(概念)系统、"理由"与规范性等要素。儒家的"知"论中蕴含着这方面的某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究“over”所体现的意象图式,重点讨论空间组合关系向隐喻延伸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本文分析了从"上/下"域向非空间域的映射过程,对空间隐喻的经验基础和拓展过程做了认知分析,试图通过对时间、数量、状态、等级、背景条件、行动方向这六种目标域揭示"上/下"空间概念对非空间概念的认知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越川 《社会科学家》2012,(1):116-118,126
"再生"是中国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母题类型。在内涵上经历了从神话时代积极地对抗,到传统古代小说中因果报应的轮回转世,再到现当代小说中消极地宿命循环,从"乐"到"理"再到"悲"的过程。它以中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既伴随着佛教和基督教的强势渗透,又时时激荡着中国人对生命的认知和发展,最终成为稳定而又富于变化的经典母题。  相似文献   

5.
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波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139-140,147
本文比较了"down"和"下"在数量、时间、状态、社会地位和范围五个概念域的隐喻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隐喻所提供的自由的假设空间,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给读者以认知上的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假设空间所提供的自由空间 ,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 ,要在认知上给予读者以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 ,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8.
李文静 《理论界》2012,(2):131-133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前和后的义项及其所附词条为考察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隐喻的理论,对前、后的空间隐喻线索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尝试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才得以构建。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近”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域、知识/智力域、时间域和程度域,两者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意义问题属生活本身的问题。选择城市空间生产的意义问题作为城市空间问题研究的一个主题视域,旨在回归人是目的的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原点。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的人的意义批判和重建当代城市空间生产方式,是一个关乎隐藏在城市空间生产背后的人类学后果的终极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弗兰克提出空间形式论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理论就存在诸多的争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间形式一词本身的隐喻性,它很容易使人难以区分空间与空间形式两个概念,进而把空间的特征移加到空间形式上,把对空间的研究混同于对空间形式的研究.这样就导致在空间形式论与空间叙事学关系上的悖论性认识:空间形式既属于又不属于空间叙事学.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4.
要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跨语言研究成果显示,隐喻机制是诱发语法化的动因之一.本文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结合跨语言研究成果,对汉语视觉动词“看”向时间副词演变这一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空间隐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西方学者对萨德的研究基础上,首次在中国的语境下将萨德放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考察。作者从人的整体性之新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萨德的反成规以及他的反叛行为的哲学基础——他的自然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认为萨德使我们了解到文学的自由权力和这种权力对人而言的不可剥夺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的出现被称为法学革命.环境法的兴起对当代法学具有多重意义:以流浪者为隐喻,分析传统法学理论对环境法发展构成的障碍,借以探讨环境法革命一说发端的理论根源;以革命者为隐喻,试图论证环境法革命应当具有三重内涵,即环境法的兴起在法学的世界图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三个层面对传统法学做出革命性突破和改变;以守望者为隐喻,表明环境法在当代法学研究整体发生后现代转向的背景下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要以环境法革命理论为突破口,实现传统法学的后现代转向,实现环境法学自身的范式建构和调整.  相似文献   

17.
自觉地批判传统西方哲学的实存观是进入生存论理解的直接前提。实存观具体表现为超验实存观和自然主义实存观两种形式 :超验实存观契合于西方的神学文化传统 ,其实质是用无限性的先知先觉意识直接替代了人们对生存有限性的自我意识 ;自然主义实存观契合于人基于经验意识的无神论精神 ,它看到了人生存的客观自然属性 ,但却同时把人的生存完全还原为一般生命物的存在。两种实存观的根本症结都在于实体性地看待“生存” ,难以上升到对人生存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空间形式在家庭小说中具有重要功能,其类型可概括为:建筑空间和诸种关系空间。建筑空间是诸种关系空间形成的基础,又必须依赖诸种关系空间来实现其作为家这样一种特定的意义场所。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相互作用形成了虚拟世界中可以知觉的家庭场景和人物的内在世界。空间形式是家庭时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同参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元伦理学家从语言的不同角度对价值词"good"(善、好)的意义得出了不同的看法.直觉主义者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情感主义者认为"善"是妄概念,是情感的表达,规定主义者认为"善"是赞许的规定语言.他们对价值词的语言分析可以廓清我们使用这类词时的不同的语言场合,使表达更清晰明白,也揭示了价值哲学发展的困境,但遮蔽了价值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