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今天,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不仅仅要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也要承担其社会责任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其中需要对员工负责任是基础,由此出发才能由内而外,赢得更多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的信任,这需要企业在企业内部塑造诚信文化,构建制度信任体系,搭建信任平台,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和承担责任.在对信任和企业责任作了概念界定之后,构建了一个感知企业责任对顾客信任的影响模型,得出不同类型的企业责任感知影响不同层面的顾客信任,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承担责任,并重视消费者对企业的责任感知,努力构建顾客信任,建立和维护产品信任和品牌信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电子商务信任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信任评估体系不合理、交易过程监管机制不完善和相关法律不健全是引起电子商务信任问题的主要原因。合理的应对方法是:应该在信任评估体系引入能真实反映诚信状态的新模型;健全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参与的多方监管机制,促进诚信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保障电子商务诚信的发展。以解决我国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的信任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诚信的研究,除了将"诚实不欺"、"守信守诺"作为诚信的一般伦理内涵以外,还必须把"信任"作为诚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内涵。诚信研究最终解决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问题。所以,诚信的伦理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诚实;(2)实质信任;(3)形式信任。实质信任是市场经济效益的"道德资本"。而形式信任是社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关于品牌信任的研究文献没有随着时间推移来研究消费者品牌信任的变动过程,尤其是基于产品伤害危机这样的背景对品牌信任变动进行深入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的不足,有必要提供一个关于产品伤害危机过程中品牌信任的动态变化研究.通过纵向情景模拟实验研究产品伤害事件往不同方向发展,品牌信任变动有所差异.另外,在产品伤害事件演变过程中,品牌忠诚度不同的消费者对企业不同应对方式的反应表现在品牌信任变化上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库存较高的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区域社会资本息息相关。为更深入分析二者间的作用机理,研究以网络中心性为调节变量,从社会互动、信任体系、区域文化认同三个维度测度企业区域社会资本,构建区域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搜集福建省185家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区域社会网络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互动、信任体系、区域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正向影响的显著性分别为显著、显著和不显著;同时,网络中心性在这三个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尽管人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揭示和本质分析有很多视角,但作为一个不争事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是和人伦信任存在密切关系.人伦信任型塑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治”、“人治”以及“无讼”特点.人伦信任为视角有利于深化和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当下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以往的那种借助于血缘或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关系对法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抑制和消解作用.因此,对人伦信任的反思与超越,便成为构建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吴建华 《中州学刊》2006,(1):140-143
韦伯认为中国人具有典型的不信任的特点,中国社会缺乏普遍信任。对于韦伯的论断,我们应予辩证的分析:一方面,这一论断指出了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和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不相容性,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韦伯把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看作一个静止的、封闭的体系,他对中国诚信的论断又有失偏颇,可以说它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也明显缺乏一种辩证、发展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修复技术漏洞、完善法律规章、提升安全意识成为近年打击电信诈骗的常用方式,但面对不断升级的电信诈骗,从伦理角度对其展开的反思不可置否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新探索。从信任的伦理意涵切入不难发现,社会道德信任的失落和信任范围的局限是电信诈骗的主要成因,而信任社会的构建有利于道德信任的普遍生成,对消除电信诈骗动机、缩小电信诈骗生存空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从信任文化生成、中间团体培育和法律公正内核建设三个方面探索信任社会的构建不失为治理电信诈骗的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预期。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政府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心理期待和信念。在现代社会,提升政府信任成为一个诚信政府不可或缺的能力和责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危机连续发生,有的甚至导致了政权的更迭。这些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加深了对政府信任问题的认识。从政府信任问题的机理和规律来看,政府信任问题都是因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运作不符合公众的意愿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探析政府信任包含的深刻涵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信任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涉及政府信任的理论观点进行扬弃,对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巩固政府政治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政务诚信建设成为提升政府信任、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共识性路径。但在寻求解决信任问题、提出建设政务诚信的方案时,必须意识到的是,西方学术界以社会资本视角理解信任,是资本精神、交换经营意识浸淫到西方社会文化层面、日常生活领域和人的行为模式的结果,极具工具理性特征,不能以拿来主义的做法,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因此,中国信任问题的解决和政务诚信的提升,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避免资本原则和资本精神在政治、文化和日常社会领域的转移,摒弃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信任理解,以资源而非资本为视角理解信任、解析中国政府信任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突破运动式、口号化的政务诚信建设窠臼,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化互动关系中开发、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西社会信任结构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林  杨洲 《河北学刊》2006,26(4):43-48
一个社会的信任格局由信任链、信任圈和信任网三种结构组成。从信任结构视之,中西社会信任有着显著差异:中国社会信任呈现为链式和圈式结构,西方社会信任呈现为网式结构,这些差异是导致关于中西信任观点分歧的重要原因。中西信任结构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基础的不同是引起中西信任认知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中西社会信任结构是信任结构的两种历史形式,或者说,中西社会信任之间有着结构性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两者功能、作用的差别;中西信任结构在社会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不能简单地以一种信任结构未评价另一种信任结构,亦不能轻易地设想用一种替代另一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是家族制企业的决定因素。运用契约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信任结构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表明,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存在着信息租金,对信息租金的不同的配置方式对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科层具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本文证明,中介组织、政府、法律体制与文化信念对社会中的组织形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应用中引发的伦理问题,一定程度挫伤了公众对于技术的信任,建立人工智能传播信任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通过回溯以往的信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在信任发生的基础、信任结构、信任边界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包含了人际信任、系统信任以及技术信任三个不同维度的信任层次,技术信任是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建构的基础,系统信任是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建构的保障,人际信任则是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可感知与实践落实的部分。人工智能传播信任机制建构中的难点在于明确信任交互对象的信义责任与义务、专业知识不对等性与沟通渠道的建设、道德规范与伦理价值观的认同三个方面。可从构建与分享共同规范与伦理价值观的角度切入,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人工智能传播全周期的信任生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信任与公民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信任的发生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不同形式,信任的基础存在于从人本自由到社会诚信体系的确立,而信任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个人职责的履行。当前,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包括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培育信用产品供求机制;形成信用惩戒和褒扬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臧宁波  刘晓婷  赵铁 《理论界》2007,(6):240-241
信任是企业内部事务关系处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准则及组织的一种结构和文化特征。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信任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具有重要作用:信任是企业活动的根基;信任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信任是企业用人的基础,也是企业授权的前提;信任还是一种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的法律信任及其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信任和信仰。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必将减损他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法律信任,就无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是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法律信任比法律信仰是一个更现实的社会问题。传统中国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烙有强烈的人治色彩;而中国在社会转型中产生的部分问题,也影响了人们的法律信任。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应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法律实施、法律宣传推动法律信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在信任的谱系中,政治信任是一个重要维度。对其基本内涵的探讨构成政治信任研究的一个元问题。就其本质含义来看,政治信任通常体现为肯定性的政治态度、信念和评价。从结构形态看,主体是政治人、客体是公共权力、介体是积极言行、核心是公共利益共同构成政治信任的基本结构。实践表明,政治信任具有提升治理绩效、增强参与动力、构建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信任文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高度信任的社会,反之亦然。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社会信任具有超情感性、知识性、利益性、契约性与公共性等特征,并受到产权关系、信任文化、人生经历、理性选择、个人道德期许、社会分配不公等因素的影响。要建设和谐、信任的社会,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强化法治以保护产权,维护信任理性;其次,深化经济文化的濡化功能,培育社会信任文化;再次,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塑造信任道德心理;最后,扩大社会平等,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20.
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结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历史的宏观视野中,与三种社会治理模式相对应存在着三种政府信任关系,它们分别是习俗型的、契约型的和合作型的。从其结构化特征探讨政府信任关系的初级形态,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的第一种政府信任关系类型属于习俗型的,这种信任关系在横向组合维度上,是立足于农业社会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在纵向聚合维度上,表征于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与依附性秩序之中。这两个维度,又在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及其行为模式中实现了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